2023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 | 朱强:最美“三山五园”研究传承人
在北京,有一片非常特殊的皇家园林,它们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也曾在欧洲与东亚声名远扬。时隔百余年,这些正在被岁月吞没的皇家园林,却在风景园林学博士、北京农学院风景园林系教师朱强手中“活了”过来,并且重获新生。
记者/王雪莹
在北京,有一片非常特殊的皇家园林,它们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也曾在欧洲与东亚声名远扬。它们惨遭帝国主义列强的践踏和劫掠,却永远活在中华民族璀璨的历史长河。它们有着共同的名字:三山五园。
所谓“三山五园”,是指以圆明园、畅春园、万寿山·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和香山·静宜园为核心的清代皇家园林群,是将山、林、水、园、田、村、寺、营、路完美交织于一体的古居环境典范。没人能想到,时隔百余年,这些正在被岁月吞没的皇家园林,却在一位90后小伙子手中“活了”过来,并且重获新生,他就是风景园林学博士、北京农学院风景园林系教师——朱强。
○ ○ ○
与“三山五园”结缘
2008年,彼时还是高中生的朱强,在电视上看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作品:金铁木导演的纪录片《圆明园》。看着借助3D技术才得以重现的“万园之园”,年轻的朱强一下子就被打动了。没过几天,他就冒着北京萧瑟的冬风从顺义赶到了海淀的圆明园遗址,想要一睹它如今的真容。可令朱强没想到的是,眼前的一切跟他的想象大相径庭。
“用‘满目萧瑟’来形容可能再合适不过了”,每当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朱强都颇为感慨:“尤其是对比着,把我眼前看到的和影片复原的画面放在一起,那种感觉特别难受。”自此,《圆明园四十景图咏》《1860:圆明园大劫难》《追寻失落的圆明园》《乾隆御品圆明园》《三山五园旧影》等书籍成了他书桌的“常客”。就这样,一颗“三山五园”的种子,不知不觉间在朱强的心里扎下了根。
2011年,朱强如愿考上了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开始了十一年的专业学习。在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中他渐渐发现,“三山五园”竟然还有这么多的未解之谜供后人探索:圆明园里曾经种植了哪些草木花卉?畅春园的精确范围到底是从哪里到哪里?清代皇家曾经如何使用园林的?……想要解开这些谜团要怎么办?朱强找到了他的答案——复原。
“研究‘三山五园’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复原,这个‘复原’不是在废墟上重建,而是基于史料分析与绘图手段,精确呈现它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面貌,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理论研究”,朱强说:“在图纸上‘修复’古今巨变的三山五园,对今后的遗产保护与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然而,不同于修复一座亭台楼阁或是复一件宫廷陈设,朱强要修复的对象,是北京城外一片占地100平方公里的遗址保护区,加之还有各种历史资料需要收集和查阅,其难度可想而知。然而,这些可预见的困难都没有吓退朱强,他怀揣着忐忑和激动的心,以畅春园为切入点,正式推开了通向“三山五园”世界的大门。
○ ○ ○
识古寻今,找寻畅春园
相比于“从1到2”,科学研究更难的是“从0到1”。对于这一点,朱强在研究“三山五园”的畅春园时就深有体会。
他发现,畅春园的研究之所以较“三山五园”地区的其他园更小众、更冷门,主要原因就是史料稀缺,即便是前人考证的内容,最多也只有文字论述和示意图。雪上加霜的是,如今,畅春园的旧址也已难以找寻——随着北京城的扩张,它们已经几乎全部被快速发展的城市淹没了,如今,连畅春园曾经的边界都已经无处可寻,只剩下两座寺庙山门耸立在北京大学西门对面。面对这一现实难题,年轻的朱强博士和同学们一下子犯了难:要不要放弃呢?换个更容易研究的对象?可凭着一股子倔劲儿,他还是选择了迎难而上。
上天不会辜负有准备的人。201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朱强认识了地理学家岳升阳,从他那里得到了一张1957年的畅春园遗址测绘图。简简单单一张图,对于朱强来说却如获至宝——图上虽然全是农田,可残存的高地与沟渠仍藏着重要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它与清代图档、考古测绘图和现状格局的精准比对,朱强将有机会较为精确地复原出畅春园的边界和内外空间!
有了这份珍贵测绘图的加持,朱强带领团队借助掌握的一手史料,根据大量古代舆图、宫廷档案与绘画、御制诗文、近现代测绘及卫星图、老照片等资料,推测出了乾隆和道光两个时期畅春园的历史格局,并最终得出阶段性结论——畅春园占地面积约56.64公顷,宫墙总长度约3538米,接近官方文献《钦定日下旧闻考》的记载!他将这些发现连续发表在3篇论文中,这些内容不仅提供了大量重要的畅春园空间、植物和文化研究成果,还为今后畅春园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同时,他们手绘了一幅形象直观的复原鸟瞰图,向公众展示这座名园昔日的盛景。
这份成就没有让朱强沾沾自喜,就在两年后,他又在“三山五园”研究泰斗张宝章先生的指点和建议下,根据样式雷图档进一步修正了畅春园的复原平面图,特别是曾作为皇子居所的西花园,较大地提升了复原成果的严谨度,为“三山五园”的复原研究奠定了重要的一笔。
○ ○ ○
不一样的圆明园研究
有了修复畅春园的宝贵经验,朱强对“三山五园”的复原工作有了信心。按照类似的思路,他和团队为“三山五园”地区中的大小24园及其周边的水、田、村、寺、营和路网,统一绘制了一整套清咸丰时期的精确复原图纸,是对学术泰斗侯仁之先生所绘的《清西郊园林图》一次较大的细化与完善。通过这些复原图,人们终于有机会更加直观、完整地感受到,这片昔日的皇家园林曾是怎样地辉煌与壮阔!
2020年,在博导、风景园林泰斗孟兆祯院士的指点下,朱强又将自己的研究重心转向了圆明园。“孟先生给了我一个重要的纲领性指导,他让我能够专心地从风景园林学的角度,也就是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去解读园林是如何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在谈起已故的孟兆祯院士对自己研究的影响,他感慨颇深,“如今,我们要重点关注的不是一座园子建造的结果和繁复的历史细节,而是要研究它为什么会成为这样、是怎么被设计出来的,而这恰恰是前人还没太关注到的内容。”
在研究圆明园的过程中,朱强愈发意识到“三山五园”的研究是一门结合了园林、植物、建筑、考古、历史、文学、艺术等多学科于一身的“综合课”。不同于资料甚少的畅春园,前人对圆明园的研究非常多,如果想要真正发现一些新东西,朱强必须要在前人研究的深厚积淀上,进一步提升他的复原精度,并探寻更多具有价值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从边界、水系、码头、航线到古建筑群尺寸,到道路要如何分布、山体的走势如何,朱强要研究的不仅是园林的名称、规模、主人、管理体制变迁,除了这些“大问题”,他还要考虑园林门禁制度、匾额楹联的内涵、植被的变化这些“小细节”。举例来说,圆明园中曾经有过那么多的桥,它们的材质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样的造型?……诸如此类的“细枝末节”,都在朱强的论文中得到了初步的探究。
○ ○ ○
任重道远,未来可期
作为极具代表性的皇家园林群,“三山五园”承载了中华民族特殊的民族记忆。然而,朱强却发现,人们其实对“三山五园”的认识并不充分,有时甚至还有很多误解。为此,朱强在研究之余,也积极投身科普工作,想通过自己的方式,引领公众正确地了解“三山五园”这一民族瑰宝。
园林离不开人文,风景离不开生活,为了让人们更形象、更全面地了解“三山五园”,了解皇家在“三山五园”里真实的生活,朱强和团队别出心裁地将古人生活和园林景观融合在了一起,绘制了《乾隆皇帝的圆明园“上元十二时辰”》、《从圆明园前往畅春园及“三山”路线图》等图示。通过这些作品,他们用最直观、形象的方式诠释了乾隆帝在圆明园内过元宵节日的详细日程、日常工作和生活的路线,既为公众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帝王生活,也帮助大家重新了解、认识了圆明园的特殊地位与价值。
除了传统的线下展览、科普讲座,朱强也在尝试更多不一样的形式,从微展览、短视频、播客再到出书和大型展览,希望借此吸引更多年轻的受众。2019和2020年,他的中文和英文版著作《今日宜逛园——图解皇家园林美学与生活》、Touring the Three Hills and Five Gardens—Landscape, Art and Life of Chinese Imperial Gardens相继出版,后者为首部由中国学者创作的三山五园英文著作。在这套书中,总面积几近17.8个故宫的“三山五园”全区域的历史格局首次得以集中呈现,包括皇家生活与后勤管理制度在内的生活细节,也借助大量原创的生动图纸首次与公众见面。
日前,在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科协等部门组织的遴选活动中,朱强荣获了2023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在他看来,这份荣誉既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鼓舞。谈及未来的计划,朱强表示,除了有一部有关圆明园的科普书即将问世,他也在与小学合作开发主题课程,让“三山五园”走近北京的中小学课堂,同时还将开发数字资源库,方便公众了解、学习“三山五园”的相关知识。
“宫列琉璃雕琢景,树排秀色筑成林。秋风诉说江山事,万殿残垣论古今。”将热忱化作桥梁,跨越百年,连接古今,这,就是朱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