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评论 | 16年“连载”800期,科普需要这样的持之以恒

来源:北京科技报    发布日期:2023-06-08 19:19:08   阅读量:0

“首都科学讲堂”近日迎来了第800期特别活动。科技创新和科普都不是只看眼前,而是需要长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宏伟事业。

撰文/罗中云(本报评论员)  编辑/丁林

今年的5月,对首都的科技及科普圈而言,堪称“红五月”——各种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活动层出不穷,精彩纷呈,其中既有科技圈大咖云集的中关村论坛,也有展示各行业科技发展成果的北京国际科技博览会、以科普等为主要特色的全国及北京科技周,还有科幻发烧友们翘首以盼的2023年中国科幻大会、以宏扬科学家精神为主旨的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等。

这些精彩的科技科普活动中,一个举办多年的“老字号”科学讲堂活动却格外引人注目。这个名为“首都科学讲堂”的活动在颇具浪漫色彩的5月20日迎来了自己的第800期。主办方特地邀请来了曾多次参与讲座,并与观众们结下深厚情缘的院士、专家共话过去,分享自己的科普故事,探讨科技与科普的未来。

首都科学讲堂在很多热爱科学的首都市民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自2007年创办起,每周都举办讲座等活动,16年持之以恒,从不间断。经过多年的打造,主办方北京市科协给其定位为:以“解读科学精神”为主线,以“当今科学热点”为话题,以“打造明星专家和系列演讲”为特色,以“媒体联动传播”为渠道,以“推出系列出版物”为落脚点,充分利用首都知名专家云集的资源优势,打造以演讲、论坛、专访等为形式,具有公益性质和鲜明特色的全民科普活动。

16年来,来自各行业的院士、专家、科技大咖来到讲堂,为公众传播科学知识,解读热点科技,宏扬科学精神,覆盖人群每年以千万计。在其多年来润物细无声式的浸润滋养之下,有的人以讲堂为起点爱上了科学,点燃了梦想,开启了自己的科研人生;有的人在专家们的讲解中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科学素养,跨上了新的人生舞台……

一位2020年起就关注首都科学讲堂的“小粉丝”表示,“讲堂打开了我对科学世界好奇心的大门,是我学习科学知识的起点,也拉近了我和科学的距离。”

一位常年带着孩子聆听讲座的母亲坦言,最初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带孩子听讲,还担心他们听不懂,可是没想到他们听完之后都特别感兴趣,后面就一直坚持了下来,大儿子还先后获得了2021年和2022年全国青少年未来工程师博览与竞赛活动的一等奖、二等奖。

在讲堂的受众中,也不乏从一开始就参与,坚持16年的“铁粉”, 其中一位已经从当年懵懂无知的少年变成了青年教师,他通过讲堂认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做起了公益科普事业。

近年来,我国在强调科技创新的同时,也持续加大科普力度,举办各类精彩有趣的科普活动。其中既有每年举办的科技周、科普日、科学嘉年华等大型综合性科普活动,也有诸如首都科学讲堂这样以周为单位,以专家讲座为特色,并具有独特品牌风格与社会影响力的小型科普活动。此外,还有针对特定人群,以科普为主旨的咨询、游学、竞赛等。

这些科普活动不仅为公众传播了科学知识,开阔了视野,更有助于他们确立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具备更强的处理个人事务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从而提升整体的公民科学素质。更重要的是,这些常年开展的科普活动,也在潜移默化作用之下,为我国的创新发展丰润了土壤,夯实了基础,积蓄了动能,培育了越来越多的接班人,储备了越来越多的人才。 

凡事贵在坚持。过去曾有很多科普活动,举办之初轰轰烈烈,影响巨大,但年深日久之后主办者热情渐渐冷却,创新动力不足,以至于吸引力不断下降,参与者越来越少,有的甚至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其实,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科普,都不是某个短线的项目或工程,而是需要长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宏伟事业。尤其是面向大众的科普,不仅需要各行各业的热情参与及资源支持,更需要参与的各方在时代的变革中保持初心,在工作中扎扎实实、久久为功,同时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突破行业、部门、地域等限制,尽可能吸引更多社会公众及团体的参与,让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真正成为社会的共识。

从这方面说,首都科学讲堂脚踏实地坚守16年,开展活动超过800期,还在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涵,拉近公众与科学的距离,不仅为北京,也为全国科普树立了样板,其做法值得提倡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