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评论 | 青少年短视频防沉迷,“限制”之外更应“因势利导”

来源:北京科技报    发布日期:2023-03-29 09:33:23   阅读量:0

防范青少年沉迷短视频,单纯的限制之外,更需要因势利导,通过多种方式让青少年的娱乐、信息、社交需求得到更充分的满足。

撰文/罗中云(本报评论员)  编辑/吉菁菁 

近年来,短视频异军突起,成为移动互联网“新宠”。但短视频在让人们消磨时间,释放压力的同时,也让很多人沉迷其中,难以自拔,特别是一些青少年学生刷频上瘾而无心学习,视力下降,或受到不良视频的影响“出口成脏”, 偏执自负。长此以往,他们的情绪控制、人格塑造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等,都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就有代表委员呼吁:网络短视频平台亟须进行规范整治,为青少年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君对媒体表示,现在有的农村孩子刷短视频已到“走火入魔”的地步,很多视频充斥着虚假和低俗信息,包括炫富、铺张浪费、躺平等。有的短视频创作者刻意设计一些不良内容,主要为了博人眼球,毫无底线,甚至专门“套路”青少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认为,短视频平台准入门槛低,对内容创作者身份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什么人都可以成为内容创作者。在网络有保证的基础上,利用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完成视频拍摄、制作、发布等一系列流程,因此短视频平台的低俗内容、色情擦边内容、非专业人士指导专业内容等不良情况非常普遍。

不过,短视频对于青少年最直观的影响还是容易上瘾,一些青少年甚至天天沉迷其中。据《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91亿,其中经常看短视频的比例为47.6%。

共青团中央联合企业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的娱乐休闲方式中,游戏热度已低于短视频和电影/电视节目,20%的青少年表示“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每天看几次”的比例也接近10%。有专业人士认为,短视频不管内容健康与否,刷屏成瘾现象都会给青少年的身体、心理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有些青少年还热衷于模仿短视频中的人物形象、动作,更加影响其健康成长。

青少年为何容易沉迷短视频?有研究分析,沉浸式平台迎合青少年个性化兴趣口味,“技术多巴胺”激发青少年追求持续快感,代偿性满足契合青少年娱乐、信息、社交需要,都是短视频让未成年人为之着迷的“诀窍”。有学生就说,“短视频上有很多游戏,还有旅游的和搞笑的,很有意思。”也有学生表示,“平时学习压力太大了,会刷一些搞笑视频来放松心情,有时也会看看科普视频”“有些知识可以通过看书了解,但文字需要大脑更多的想象,而视频可以直接获取,没那么累。”

解决青少年沉迷短视频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前,我国曾出台过《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等监管政策,还持续开展了多轮网络“清朗行动”。

2019年,国家网信办还指导组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线了“青少年模式”,从使用时段、在线时长、服务功能等对应用进行严格限制,尤其关闭了直播、充值、打赏等功能,并增加了一批教育类、知识类等内容,更加符合青少年的需求。但仅这些还是不够的。

事实上,一些已有的“青少年模式”仍需家长主动开启,或主动在平台实名认证是未成年人。假如只是观看视频、发布短视频、购物等,无须实名认证。要堵住这些漏洞,除了继续完善升级“青少年模式”,其他技术手段也要跟上,比如让所有短视频平台都接入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或者综合算法、AI以及人脸识别等技术,提高系统对青少年和成年人的辨识能力,以及信息的精准推送能力。

相关平台还可与监管部门、公安机关等合作,要求视频制作者或发布者实名认证,如果发现了有严重问题的视频或直播行为,除了采取清理视频、封闭账号等措施,还要通过一定方式追究发布者法律责任,以震慑那些不良视频的制作者和发布者。

其实,短视频是数字网络时代的产物,本身并非洪水猛兽,更多内容对青少年是有益的。防范青少年沉迷短视频,更需要的是正确引导青少年有节制地观看。家长可以先从自身做出良好示范,少看手机,少刷视频,腾出更多的时间陪孩子阅读、观影、聊天,多组织一些郊游、逛展等亲子活动,在现实中增加孩子的兴趣爱好;学校也可以有意识地开展更多有趣、有益的文体或科学实践活动,让青少年的娱乐、信息、社交需求得到更充分的满足,这样更有利于降低其沉迷网络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