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评论 | 《三体》《流浪地球2》破圈,科普“IP化”迎时代之需

来源:北京科技报    发布日期:2023-02-15 14:09:46   阅读量:0

近日,《三体》等科幻作品热播,掀起一阵科学传播的热潮。其实,科普作品也可着力打造IP,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引发大众的科学兴趣。

撰文/ 罗中云(本报评论员) 图文编辑/丁林

最近一段时间,一系列“科味”十足的影视作品火爆银幕,前有《阿凡达2》绚丽而震撼的特效,后有《流浪地球2》充满想象力的科幻奇观。近日,电视剧版《三体》也在央视等平台热播,又掀起了一波科学幻想与科学传播的小高潮。

年初这股科幻热,也让科学、科技、科普等的IP化特征更加明显。IP(Intellectual Property)是一个网络流行语,直译意为“知识产权”,但人们常说的IP常为延伸意义——那些能够仅凭自身的吸引力,挣脱单一平台的束缚,在多个平台上获得流量、进行分发的内容,就是一个IP。它们能凭自身的吸引力通过“破圈”“跨界”获得关注和反响。

《流浪地球2》这部科幻IP电影,就产生了很大的跨界影响力,喜爱它的人群不仅包括科幻爱好者,还有普通公众。电影中的一些元素或概念如行星发动机、太空电梯、机器狗等,让人们对未来赋予无限的暇想,从而有更强的愿望去探索、追求。

其实,现在很多科技事件,从传播角度上来说,也都具有不少IP化特征,比如航天领域,除了航天迷外,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表现出了兴趣。“嫦娥”“玉兔”“天问”“祝融”等,都早已成为大众所熟知航天IP。提到“中国天眼”,相信多数人立刻会想到的是建在我国贵州省用于深空探测的FAST,而不是古代神话中二郎神的第三只眼。

▲“中国天眼”跨界娱乐圈,图为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名场面“天眼酸汤鱼”

当然,许多IP的初衷未必在于传播科学,但客观上实现了这方面的溢出效应。从这个角度来讲,它们的成功为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那就是着力打造优良的具有IP特征的科学、科普作品或品牌,让其能“破圈”“跨界”,既能得到同行、圈内人的认可,也能引起圈外人的兴趣。

同时,这也意味着科普不能闭门造车,停留于圈子内“自娱自乐”。我们应放开眼界,借鉴一些当前广受人们喜爱的娱乐文化活动、社会公共活动,甚至一些商业营销活动的操作模式,通过IP化塑造,让科普内容更接地气,形式更活泼有趣,触角更深更广。

其实,连续在太空开展了多次的太空课堂,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IP化塑造的案例。在一次次的现场直播中,太空课堂慢慢具有了IP化的特征与价值,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品牌影响力。

IP化也可以是更加具体、平易近人的形象。比如最近,北京举办了一场“中国探月太空兔”的展陈活动,中国探月航天IP形象太空兔正式对外公布名称。其形象灵感来自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月宫玉兔”,结合现代航天员形象,以红、蓝、白极具中国航天科技属性的色彩作为配色,通过拟人化的方式,让航天人奋力拼搏、勇于探索的航天精神得到了具象化体现。

▲中国探月航天太空兔“兔星星” 是中国航天IP文化的重要符号,代表了新一代的航天精神,集国家工程、硬核科技、潮流文化于一体(图片来源:“我们的太空”微信公众号)

此前,航天科技集团为展现航天科普形象,还推出过一个名叫“蓝虬虬”的科普卡通形象。作为航天科普小使者,它以可爱的形象和亲和力,进一步拉近了航天与公众的距离,引来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