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青科”骄子】陈虎:与山为伍与林相伴,做保护马尾松的“孤勇者”

来源:北京科技报    发布日期:2022-09-06 14:42:06   阅读量:0


笃行致远,补益山林,他“做”好松树文章,在松树遗传改良、种质创新与利用、良种繁育及高效培育研究与推广应用方面贡献卓越;

把苗观叶,察土问技,他在乎山水之间,以忠诚与热爱扎根林学事业,平凡创非凡,始终咬定“青松”不放松;

翻山越岭,钻坚研微,他深知基础工作没有“快进键”,夯实基础,十年征途,吃苦耐劳,甘做保护马尾松的“孤勇者”。

撰文/ 吴海涛    视频制作/ 吴海涛    图文编辑/陈永杰

【人物简介】

陈虎,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广西大学农学院林木遗传育种专业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用材林研究所副所长,在马尾松、湿地松、南亚松等具有重要经济和生态价值的松树林木遗传育种改良和推广应用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果和明显创新,有力支撑了广西松树研究领域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与山为伍,与林相伴。山中有他,绿荫满坡。

八桂大地只要有马尾松的地方,他几乎都走遍了;每年最少5双劳保鞋都磨破了。从研究果树转到马尾松研究,他的心思很简单:只为了有更多松子吃。

他就是广西林科院用材林所副所长、正高级工程师陈虎。初见陈虎,壮实的身躯、宽阔的肩膀、黝黑的面庞、质朴的微笑,因常年奔波在山林间,和典型的“山里人”没什么区别。如果不是开口说话,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在南宁待了15年的北方人。

松树早在恐龙时代便已伫立在了这片土地上,“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不畏严寒,无惧凛冬是诗人笔下的松树品格,以松为喻,陈虎的个性如是。

▼▼▼

机缘巧合 从果树转到马尾松领域

2007年9月,陈虎告别家人,一人独坐30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穿越大半个中国来到八桂岭南,刚下火车就被迎面而来的热浪给镇住了,“热得像蒸桑拿一样,刚背上行李,背后就是一身汗。”最令这个北方汉子难以忍受的是,漫步街头巷尾,一些餐饮店铺时常飘散出一股酸笋刺鼻的味道,满大街的老友粉、螺蛳粉让他越发想念山西老家的面疙瘩。虽然面临着各种不适应,但渐渐地,勤劳淳朴不排外的壮乡人民给了他家人般的温暖,四季如春、满城醉绿、繁花簇城的美景,令他沉醉,越发爱上了这里。

从本科到研究生,再到博士,在进入马尾松研究领域之前,他从事的是果树研究。从果树研究“跨越”到马尾松研究,用陈虎的话说是一种“机缘巧合”——“2012年,导师何新华和杨章旗教授一起做项目评审,杨章旗教授说想要招几个比较实干、能吃苦的年轻人。导师就把我推荐过来了。”对于导师的推荐,陈虎兴奋不已,他心想:“搞松树研究今后每天不就有松子吃了吗?没什么太大的难度。”

▲陈虎在种子园查看结果情况

但一进入这个领域之后,他才知其中艰辛。“一开始真有说不出的苦。”陈虎坦言,上山搜集样本,下山进苗圃育苗钻基地人工授粉,一年有大半年的时间都穿梭在遮天蔽日的密林当中,每天早出晚归,有些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甚至有野兽出没,背包里除了干粮和一些换洗衣物之外,手里还要拿上一把砍刀,逢山开路,一路披荆斩棘。

山区天气多变,陈虎和同事们经常被突如其来的大雨浇成“落汤鸡。广西山地众多,爬过一座座山头,体力成了最大的短板,“经常是走不动了,其他人要停下等我。”陈虎从小在农村长大,什么苦都吃过,但没想到搞松树研究这么辛苦,心里打起了退堂鼓,但杨章旗教授的鼓励让他咬牙坚持下来。

▼▼▼

10年寄情山水

科研攻坚有苦也有乐

“第一次进山,就闹出了大笑话。”陈虎还记得他第一次跟随杨章旗教授进山做马尾松种质资源测定调查时,他信心满满的准备好“装备”——身穿白衬衫,脚上穿着新买的皮鞋。刚踏进林地的那一刻,他就后悔了。爬坡过沟,陡峭的山坡没有路,他手脚并用在带刺的灌木丛中躬身前行,白色的衬衫和皮鞋很快就被刮破了,狼狈不堪,真正体会到了林业育种人的艰辛和执着。从那以后,陈虎每次进山,都备有几双鞋子和厚实的外套,以备不时之需。

野外工作经常需要爬山涉水,虽苦却也别有一番滋味,看着绿水青山心情也变得舒畅起来。有一次,陈虎和同事们在海南选择南亚松,保护区内没有路,每天都要走十多公里山路,到处都是蚂蟥。中午带馒头面包上山,一走就是一天,在茫茫林海中挑选干型好、产松脂高的优树,每天下午背着几十斤的球果和穗条再走回来。

▲陈虎(左)在山林中调查松树林生长情况

那一个月,陈虎整整瘦了20斤,当看到优良的种质资源被收集起来并利用进行推广,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农收入,他直言一切都是值得的。

兴趣是最大的老师,如果没有一份执着的热爱,恐怕很难坚持十年之久。“不是在做科研,就是在做科研的路上。”陈虎用这样形容自己工作的状态。

寄情于山水,十年征途,他脚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黝黑的皮肤,是长期在野外工作的印记。在与大山相伴的10年里,陈虎见证了广西林业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荒山披上了绿装,空气更加清新了,鸟儿也多了,天更蓝水更清了,最主要的是农民富裕了腰包鼓了,林业对社会的贡献率明显提升了,我想这便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体现吧。”

▼▼▼

建立种质资源库

做一名勇毅前行的“孤勇者”

陈虎主要从事马尾松、湿地松、南亚松等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松树林木遗传育种改良和推广应用研究。尤其是在松类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良种选育应用、性状形成和抗逆机理、种子园丰产技术、丰产林高效培育等方面取得明显创新,有力支撑了广西松树研究领域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马尾松,在中国南方分布面积最广,17个省市区都有分布,是南方重要的森林组成部分。广西有几千万亩的松树林,不仅提供了优质的松木材,还衍生出了松脂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广西松脂产业占了全国一半以上。此外,森林功能改变了,林下经济、种养殖、森林康养,十四五期间,森林的可持续经营,需要建立在马尾松森林的基础之上。

“林业上经常讲‘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健康、高产人工林的建设必须建立在林木良种的基础上。林木良种的选择则必须从丰富的种质资源中挖掘和创新。谁拥有更多更丰富的林木种质资源,谁就能掌舵基因利用、新品种创新的主动权。”陈虎认为,大量储备具有利用价值与潜在利用价值的多样化的遗传改良林木资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林木种质资源是极易被破坏丢失的资源,丢失了就没有了。因此,被团队首席专家杨章旗教授称之为“宝贝”。

要保护好这些“宝贝”并不容易,其工作量犹如“大海捞针”。

随着高世代遗传改良推进,现有材料的遗传基础不断变窄,改良进程受到“遗传瓶颈”制约。如不补充新的优良基因型参与改良,那越高世代改良就将遭遇“遗传瓶颈”,甚至往后就没法进行下去。

“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是基础,如何开发利用是关键。” 陈虎和团队,基于丰富的资源条件下,在抗旱、抗寒、抗虫、抗病等方面也开展了大量评价工作,选育出的良种不仅生长速度快,松脂产量高,对自然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适应性也大大提高了。

▲指导派阳山林场国家马尾松良种基地建成桐棉松种质资源库

“例如,近亲繁殖后代表现优异的几率就很小,我们必须找遗传聚类较远(亲缘关系),进行繁育后代,才能得到优异的材料。”陈虎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推进种业振兴,将加快种质资源收集和种业科技创新作为重点工作。可喜的是,陈虎及团队成员在杨章旗教授带领下,30多年时间里,从未断过对松树优良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工作,收集林木无性系资源5000多份,家系资源6000多份,建立最大马尾松种质资源库。

▼▼▼

上山入民坐“冷板凳”

在绿水青山中书写答卷

“科研工作者大多数时候有点像‘孤勇者’,但我更希望尽己所能,在绿水青山间,以维护国家木材和生态安全为己任,脚踏实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陈虎如是说,“有像杨章旗教授这样的科学家们亲力亲为的教导,与一群志同道合、团结、奋进、潮气蓬勃伙伴共同奔着‘科技兴林’的共同目标搞科研,这是最大的幸福。”

▲陈虎(第一排左二)与同事们合影

陈虎将取得的成绩归功于遇到一个好的导师和团队,有些科研人员“上天入地”,在实验室从事“高大上”的研究工作,林业工作者则是“上山入民”,大部分时间是在进行技术和试验的重复,“在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之下,广西松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我有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挖掘和创新而已。”

“杨章旗教授时常教导我们:科研要服务生产,而不能只做‘项目’。科研是一条漫长艰辛的道路,要经过很长周期才能出结果,甚至有些科研人员等了一辈子都出不了结果,为此要做好‘冷板凳’的思想准备,团队围绕目标,发挥各自所长,才能圆满交付‘答卷’。”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森林生态功能和碳汇的强化,陈虎和团队在做好松树研究基础上,同时还开展10多个阔叶树种,加大了具有发展潜力的黑格、红椎、火力楠等乡土阔叶树种的种质资源的收集和评价。共选择优树1435份,在各基地建立种子园的树种有8个,781个家系,进行了遗传测定试验林营建。

如今,团队制定了马尾松改良计划,计划在“十四五”末,营建三代育种群体和种子园,通过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选育出更高世代的马尾松良种,服务社会,大幅度提高产量。

TIPS:

主要科研成果及荣誉

陈虎主要从事马尾松、湿地松、南亚松等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松树林木遗传育种改良和推广应用研究。多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1项,广西自然基金项目3项,地方标准1项;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参与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行业标准、广西自然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

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先后获科学技术成果10项,其中完成“广西马尾松育种群体建立与应用”,“马尾松骨干育种资源挖掘保护与创新利用”等2项成果,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2)、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2)。成果推广应用与10个马尾松良种基地建设,1302.2hm2。取得的主要成果得到广泛应用,不仅促进了松树育种、高效培育的技术进步,而且为广西松树产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了解更多《“青科”骄子》人物,请点此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