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校内教学“提质增效”,“双减”才能行稳致远
暑假已过,“双减”措施颇见成效。学业负担减轻之外,学习效率也应“水涨船高”,“双减”步伐才会迈得更稳更远。
撰文/罗中云(本报评论员) 编辑/吉菁菁 供图/视觉中国
9月开学季,全国多地中小学生陆续返校。在刚过去的暑假,“双减”颇见成效。学生们的书面作业负担大幅减轻,课外学科类培训基本“绝迹”,而兴趣班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等比例则明显提升,仅北京地区就推出了70余项展览和文化活动,博物馆的重磅展览、科技馆的沉浸式体验、各类有趣的夏令营活动,让孩子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更收获了乐趣。
所谓“双减”,即去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核心要求是“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自实施以来,“双减”政策效果非常明显。比如今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就显示,83.4%的学生基本能在学校完成书面作业或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小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为9.3小时,初中生为8.5小时,83.5%的学生未参加校外学科培训,超过91%的学校提供作业辅导和各类兴趣课程等。
到现在,“双减”推出已一年有余,在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的同时,一些新的问题也显现出来。以暑期为例,学生书面作业少了,空余时间大为增加,但很多孩子整天看电视,上网打游戏或者无所事事、东游西逛,而家长往往因为工作等原因难以有效管束。
很多家长也担心孩子不做那么多作业,也不上培训班,他们的学习质量如何保证?会不会在考试的时候掉队?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双减”政策初衷很好,但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考核标准尚未有根本性改变,学科分数仍然至关重要。有家长就表示,“孩子全面发展是好事,但如果中考、高考最终还是看学科分数,说什么都没用!”
这样的顾虑需要引起重视,否则时间长了可能给各类学科培训创造死灰复燃的空间,让“双减”功亏一篑。事实上,对于学生学习质量问题,教育部门和学校等也一再强调,“双减”减的是不必要的过重的学生负担,减的是让孩子机械地刷题、简单地重复做题等。而学校内的教学则要求“提质增效”,也就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作业管理水平,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以前,很多学生校内时间学得不扎实,或老师教学要求不高,导致学生在课外扎堆去培训班“弥补”“强化”。学校的课堂教学反倒成了校外培训班的影子,主次颠倒,乱象丛生。现在则不仅通过政策,打压校外学科培训的空间,还通过实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等方式,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以此打消学生及家长的顾虑。
当然,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受中考、高考等指挥棒的直接影响。“双减”所希望的全面发展、“五育”(德、智、体、美、劳)并举目标,也需要在中考、高考这样的考核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但要真正下决心往这方面调整,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进行充分的论证探索,并有计划地进行改革尝试。
同时,当前的形势下,“双减”还需要与国家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相结合,教育部门、学校及家长都有必要抓住“双减”创造的契机,充分利用青少年多出来的空余时间,组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活动,吸引青少年的参与。
比如中国科协科普部、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等单位今年就充分考虑了“双减”的有利因素,发起举办了2022年“科创筑梦”全国青少年科学节活动,着重鼓励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各级各类科普基地充分利用自身科教资源在“六一”儿童节、暑期、秋季学期开学等时段组织实施包括科普研学打卡、开学科普季科普直播、发布科技基地服务“双减”攻略等各类青少年科普活动,成为今年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一大亮点。
类似这样的活动,无疑将有利于增长青少年的科学知识,提高其科学兴趣和科学素质,提升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意创新能力,为他们将来走上科学道路创造了更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