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评论丨别让美“芯片法案”拦住“中国芯”

来源:北京科技报    发布日期:2022-08-23 15:33:35   阅读量:0

面对美国“芯片法案”的严重挑战,中国芯片业要在尊重产业规律的基础上,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根本上打破围剿与封锁。


撰文/罗中云(本报评论员)  编辑/吉菁菁 图源/视觉中国

最近,美国针对中国芯片业的打压层层加码。8月15日,美国出台新禁令,要求对设计GAAFET(全栅场效应晶体管)结构集成电路所必需的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金刚石和氧化镓为代表的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燃气涡轮发动机使用的压力增益燃烧(PGC)等四项技术实施新的出口管制。

此前的7月28日,美国出台了《2022年芯片和科技法案》,其中一条核心举措是:凡在美国本土接受联邦政府补贴的芯片公司,10年内不得在中国大陆大幅增产“先进制程”芯片。该法案旨在隔断中国芯片产业与全球联系,重塑全球芯片产业链供应链格局。

当前,芯片已超越其商品属性,成为了一种涉及地缘政治与国防安全的战略性物资。尽管国际芯片供应紧张的局面正在缓解,但对于未来芯片制高点的争夺却更趋激烈。芯片产业最主要的环节主要集中在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方面。目前,我国在偏劳动密集型的芯片封装测试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部分企业还排名全球前列。

在设计领域,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虽有差距,但并不算远,华为海思2018年一度排名全球第五,紫光展锐、寒武纪等企业芯片设计水平也得到了业界广泛认可。但芯片设计需要用到各类工具软件,当前水平较为先进的EDA大多由美国企业研发。之前美国已对中兴、华为、大疆及部分高校断供包括EDA、Figma、MATLAB等在内的多种工具软件,此次再度加码对中国所有企业限制EDA,打击我国芯片设计产业之心昭然若揭。相对而言,我国大陆地区在芯片的制造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最大,目前已实现稳定量产的最先进工艺仅为14纳米,大多数成熟工艺还集中在28纳米或以上,这与国际最先进的5纳米甚至3纳米、2纳米工艺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

2022年8月18日,世界半导体大会在南京开幕,近300家半导体及关联企业参展。这是美《芯片和科学法案》后,中国大陆首个半导体产业领域的重头活动。台积电(中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敏表示,台积电的3纳米产品研发顺利,将在今年下半年实现量产,而2纳米产品的量产预计会在2025年实现。

芯片制造工艺的突破往往要依赖于 GAAFET等关键技术。该技术被认为是量产3纳米及以下高端半导体的关键技术。当今世界芯片制造的领头企业台积电、三星等的先进制程工艺研发,也是基于此技术或计划采用此技术。有媒体认为,GAAFET技术是参与全球芯片产业链分工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目前生产7纳米或5纳米及以下的高端芯片,都需要用到荷兰阿斯麦公司生产的极紫外光刻机。但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因为相关禁令无法购买这类设备。同时,美国还进一步要求阿斯麦公司不要向我国大陆地区出售可生产14纳米或以上的深紫外光刻机,以限制我国芯片制造向高端迈进。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消耗的芯片规模约为1865亿美元,但在中国大陆制造的芯片仅为312亿美元,占比为16.7%。当然,我国也在大力研发国产光刻机。最近有消息称,上海微电子有望在今年交付28纳米工艺国产光刻机,虽然和7纳米、5纳米仍有较大差距,但已算是较大的进步了。其实在芯片制造工艺方面,我国的中芯国际7纳米技术已经准备妥当,只差极紫外光刻机的东风了。

美“芯片法案”严重扰乱全球芯片供应链,充斥着霸权逻辑和冷战思维,这种情况下,中国芯片“反围剿”势在必行。对于我国的芯片产业,尤其需要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在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规律的基础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尤其是要通过政策引导,支持行业企业集中资源、力量进行芯片关键技术研发;相关政府部门也可发起组建由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等加盟的技术或产业联盟,通过协作的方式一起解决涉及我国芯片产业发展的各类问题。

芯片是一个高投资、高风险的行业,相关政府部门可大力推动发展各类芯片产业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加入,以解决芯片研发的资金难题。当然,相关的投融资机制、监管机制需要持续改进完善,尤其要吸取过往一些经验教训,补上各种漏洞短板,把钱真正投到刀刃上。

芯片行业除了拼资本,更拼人才。以往,我国不少芯片企业采用拿来主义,不仅设备、技术靠“拿来”,人才也靠“挖”,随着国际科技竞争加剧,封锁、限制成常态,这条路将越来越难走。对于此种局面,企业除了要有意识培养芯片行业领军者,更多还是要依靠各类高校、科研院所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这就要求我国不断优化涉及半导体、芯片的各类学科建设,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培养更多更优的人才。

除此之外,我国也有必要大力支持芯片的国产替代,为我国国产芯片拓展更多更好的应用场景,支持建设良性的产业生态,构建起具备一定闭环供应能力的产业链。当然,我国芯片产业的发展也绝不能闭门造车,与世界脱节,仍然要坚持走出去,拉进来,参与芯片业的国际大循环,从根本上打破围剿与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