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出没、鳑鲏重现、黑鹳常驻……北京的野生动物“邻居”在哪里?
撰文/李鹏 图文编辑/陈永杰
7月22日,一只野猪闯入北京石景山融景城66号院内,到处乱窜,引来了不少好奇的市民围观。见到有人围捕它,野猪在逃跑时,还撞坏了小区的一处铁制围栏。
▲居民拍到的野猪画面(图片来源/北京石景山微信公众号)
这些年,由于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强,以前少见的野猪在乡村居民区出现已经颇为常见,但出现在北京这个大都市的人口聚集区中,还是让人感到十分意外。
其实,野猪在北京的分布十分广泛,门头沟、房山、密云、平谷、延庆等几个区都有野猪分布。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野猪近些年慢慢地向周边扩散,于是就出现部分个体被家族驱离寻找新的领地,但野猪来到城市中依旧是一种偶然现象。
不过,北京野猪进城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城市中出现野生动物已经越来越常见了。城市及城市居民学会与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友好相处已经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 ▼ ▼
城市中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
在传统的思维中,除了动物园的野生动物,野生动物都生活在山林和乡下。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学考察委员会副主任周海翔表示,随着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绿地、公园面积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市内小型湖泊、湿地得到修复,城市与大自然的距离日趋拉近。此外野生动物保护法规也在不断完善,人们动物保护意识在不断增强,这给了松鼠、刺猬、黄鼬、狗獾等许多体型较小的野生动物成为“市民”的条件。农药使用的减少、昆虫数量的增加也让更多的鸟类栖居到城市中。
今年6月,北京本土山羊——中华斑羚出现在位于门头沟区的京煤集团总医院南侧外巷子里。中华斑羚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平日难见其真容,其生存环境为深林崖壁。因此,此次中华斑羚现身门头沟更让人感到意外。就在笔者居住的小区,也多次见到刺猬、黄鼬的踪影。
2021年初开始,一些野生动物观测者在北京玉渊潭公园、绿堤公园、凉水河流域多次发现了金线侧褶蛙,而这种生物此前一度被认为已经绝迹。
▲中华斑羚(图片来源/新京报)
住在江浙一带尤其是上海的人可能会知道有这么一种动物:它有大大的黑眼圈和棕色的体毛,长得像小浣熊,也经常被误认为小浣熊。实际上它是一种名字叫貉的犬科动物,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和南方地区。在以上海为代表的一些城市中,也生存着少量的貉。上海西南的松江区有足足78个小区、公园、城市绿地等地块有貉出没,是貉分布最广的城市地区。
也有一些生活在城市郊区山林中的野生动物,它们在人类世界的夹缝中繁衍生息,逐步成为了城市居民的新邻居。白天,它们藏身于城市的角落、缝隙;当夜幕降临,写字楼的灯火熄灭,它们便开始三五成群地出来活动、觅食。 一些城市中野生动物增多与新冠肺炎疫情也具有很大的关系。疫情发生以来,不少社区封控管理,人员活动相对减少,因此出现“人退鸟进”“人退兽进”的现象,此前在山里都难以发现的一些生物,如今在城区都现出踪迹。
▼ ▼ ▼
与野生动物做“邻居”
城市中野生动物越来越多有时也并不代表这个物种就越来越多。刺猬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尽管现在一些人在自己生活的城市偶尔会看到刺猬的身影,但其实刺猬的生存状况已经告急。自2000年以来,由于栖息地的消失以及人类的捕杀,野生刺猬的数量已经锐减30%,它们现在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因此,像刺猬这样的野生动物,更需要我们人类的呵护。
其实,对绝大多数野生动物来说,城市并非理想的生存之地。在城市中栖息的野生动物,常常要面对交通事故、噪声、噪光、环境污染等诸多不利因素,很容易受到伤害。并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一些城市中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在不断压缩。例如蝙蝠、水鸭、青蛙等野生动物已经越来越难觅踪影;城市高楼玻璃幕墙的光反射,使得鸟类因误判而撞死的悲剧时有发生;机动车轧死小动物的情况也不鲜见……因此,城市中野生动物生存很不容易,保护城市中的野生动物,要比荒野中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面对野生动物,我们该如何做呢?专家的意见是我们可以喜爱野生动物,但是不要错爱。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研究员郭耕表示,我们与城市中的野生动物做邻居,最为关键的是要与野生动物保持距离。不要随意捕捉和饲喂,更不能将其作为宠物饲养。
▲一些野生动物观测者在北京玉渊潭公园、绿堤公园、凉水河流域多次发现了金线侧褶蛙(摄影 /罗昊)
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人与野生动物的亲密接触存在一定的双向风险:野生动物可能将不明病菌、病毒传染给人类,导致人畜共患疾病甚至是流行性传染病的发生,增加健康隐患;同时,人与野生动物过度亲密接触也违背野生动物的习性,会威胁其野外种群的生存安全。
周海翔表示,在城市中人们与野生动物和平相处,要尽量做到互不干涉。
在一些野生动物保护者看来,城市居民们需要建立一种理念,城市不仅属于在此生活的人们,也属于众多的野生动物。
▼ ▼ ▼
城市景观可以更“野性”一点
“没有尘世的喧嚣华丽,没有农田的整齐划一/满目乱草杂树,四季演替/盈耳鸟语虫鸣,昼夜有序/落英缤纷,神采各异/疏影横斜,斑驳陆离......”这是一首关于荒野的诗——《荒野的自白》中的句子,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到自然的野趣与物种的自由自在。
但多年来,我们进行城市景观的改造,常常倡导的是精致的人为景观。从视觉的角度而言,其看起来常常要更好看一些。但是在一些野生动物保护学者和生态专家的眼中,这样的改造其实对很多野生动物并不友好,因为野生动物更喜欢荒野化的环境,这也更有利于它们的生存和繁殖。
郭耕等一些动物保护人士建议,现在城市实施一些公园的建设或者改造,也应该充分考虑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殖问题,在改造和建设中要做到尽量不破坏它们的生存环境,适当保留荒野区域是必要的。否则,改造对很多野生动物就是灾难。
▲黑鹳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全球现存 3000 多只,北京约有七八十只野生黑鹳“长居”房山拒马河畔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实际上,北京近些年已经在采取行动。以前北京的地被草本植物常被当做杂草清除,但近年来,北京市逐渐让地被草本植物“回家”,保留部分荒地,让这些植物生长。比较典型的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天坛公园,其中天坛公园的二月兰更是受到游客欢迎。此外在一些公园,以往在冬季,野草地大多被割掉,现在也把它们保留下来,可以作为冬季景观供游客拍照。同时,一些草籽也可以为小鸟提供食物,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这种措施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郭耕举例说,在北京麋鹿苑有一处叫做桃花岛的荒野区,这是一处干涸并废弃的鱼塘,多年来他一再强调不要干扰,如今这个乱草丛生的地方已经成了牙獐的隐蔽处和求偶场。
▲2019 年,消失多年的鳑鲏鱼首次现身圆明园西长河(摄影 /罗昊)
郭耕说,现在北京的公园建设已经强调公园荒野化,要求至少10%的地带留给野生动物做缓冲和栖息地。对生活在北京众多公园中的野生动物们而言,这是值得庆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