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青少年科学院成立,六位大咖给青少年讲科学
文/记者 赵天宇 编辑/吉菁菁 摄影/张星海
“微积分其实是解答油饼面积等于一根油条的高;《北京8分钟》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离不开背后视觉计算技术的支持;发出蓝光的‘灯’竟然能让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们睡得更香……”
3月10日下午,中国科技馆一楼报告厅内,6位中外科学大咖、院士专家在“科学加讲坛”上,为现场300余名青少年及各界人士带来了一堂丰富精彩的科学课。信息化科教服务平台“BK青少年科学院”也在活动现场宣布成立。今后,青少年可以在“科学加”手机客户端的“BK青少年科学院”平台上轻松“选修”优质科学实践课。
▲8位专家学者、与会嘉宾和学生代表一起,共同点亮了“BK 青少年科学院”的标识
除了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
随着奥数“禁赛令”的颁布,最近社会上对于数学学习的争议正在与日俱增,讲坛上首位亮相开讲的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林群,他告诉在场的学生和家长:“数学学习不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我们生活的世界都是数和形组成的,每个人应该找到对数和形的理解,才会真正享受学数学的乐趣。”
林群表示,数学学习要“化繁为简”,自己的工作就是让更多人用更简单的方法真正理解数学,而他把微积分形象地比喻为“油饼面积等于一根油条的高”,引发了现场青少年观众对这门“高深”数学课程的兴趣。
▲中科院院士林群现场与学生和家长讨论“如何学数学,如何学好数学”。
你能分清仿真系统和虚拟仿真系统分别是什么吗?每堂“科学课”后的“十万个为什么”提问环节上,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北京8分钟》虚拟仿真视觉技术团队负责人丁刚毅教授除了在现场揭秘了冬奥会闭幕式上美轮美奂光影盛宴背后的技术原理,还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回答了现场小观众的专业提问:“假如你想吃红烧肉,妈妈找了张红烧肉的照片,这是仿真系统;但如果想吃红烧肉,选择打游戏时候在游戏里点了一碗肉,这就是虚拟仿真。”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高云峰教授则利用空气流动原理,在现场做了“风吹气球”的实验,展示了“隔空取物”背后奇妙的力学世界。绑了空瓶子的气球却没被吹风机的风吹走,气球为何“绑”了一个小东西就不被吹走了?这引起了在场观众的极大兴趣。高云峰表示,这是因为物体重量和平衡之间有着微妙而精准的关系,流速变化导致压强变化产生受力平衡的问题。实验虽然简单,但充满着科学探索的精神。
中国数字科技馆科普脱口秀《榕哥烙科》主创兼主持人赵榕来到活动现场,他分析了“科学”和“科普”的区别,他关于科普“要让科学走下神坛”“一定要好玩而不能晦涩难懂”的结论得到了在场观众的一致肯定。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医监医保研究室副主任、大型国际合作项目“火星-500”模拟星际飞行试验唯一中国乘员王跃和观众分享了“中国飞天梦之队”和“去火星旅行”的那些事儿。原来航天环境很复杂,除了宇宙辐射的危险,还面临生物钟紊乱的难题。不过荷兰科学家提出特殊频段的蓝光能改善睡眠,这成果已被用在国际空间站上。王跃最后还用电影《火星救援》情节鼓励青少年观众:“靠近梦想时尽管会迷茫,但坚持是实现梦想的重要因素。”
▲英国皇家化学会北京分会主席、北京化工大学外籍专家David(戴伟)教授亲自操作的“化学的无穷魅力”实验
英国皇家化学会北京分会主席、北京化工大学外籍专家David(戴伟)教授亲自操作的“化学无穷魅力”实验,更是把本次活动气氛推到了最高潮。一系列奇妙的实验后,戴伟告诉在场同学们,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我们每天使用的手机里有很多先进的合成材料,正是化学家们发明的。”未来,社会需要更多“黑头发”的科学家,他鼓励同学们奋发学习,探索科学。
▲在“十万个为什么”环节,现场观众踊跃向专家提问
科学大咖遇到小科学人,“惊奇种子”悄悄播下
实际上,仅能容纳300人的报告厅内,早已“超载”,活动还没开始,已经报名的家长和同学,就把报告厅的入口围得水泄不通,这样热闹的阵势也吸引了不少来科技馆参观的游人。由于观众人数过多,不少家长和同学只能坐在过道上听讲座,当小小科学人遇到科学大咖,无数美好的憧憬,已经开始在同学们心中酝酿。
来自北京海淀实验二小的二年级同学吴墨然就是其中一个,午饭后和父亲来到中国科技馆电影院的他,意外发现了科学加论坛的海报。上面林群院士的身影,让从小就对数学感兴趣的他果断放弃了电影,“挤”进了报告厅。
吴墨然的父亲是一名科技管理工作者,他告诉记者,吴墨然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就对数字和形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最喜欢的科目是数学,每天回家,都是第一个做数学作业的。”
同样热情的还有来自北达资源中学初二年级的柴同学,活动结束后,他第一个“冲”到王跃老师面前,关于火星旅行的事情,他还有几点不明白。小柴同学告诉记者,尽管自己刚上初中二年级,但对于物理和化学的相关知识,其实从几年前就开始接触了,一个有关职业的梦想也逐渐清晰起来。他告诉记者,以后一定会攻读理工类的相关专业,因为自己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航天工程师。
▲活动还邀请了获得第五届“全国科 技馆辅导员大赛” 科学实验赛一等奖的科学实验表演《扭转乾坤》、中国科技馆小小志愿者科学秀《疯狂马戏团》 以及由北京鲨鱼公园教育科技有限公 司《液氮大炮》科学秀到现场表演,令观众大饱眼福。图为《液氮大炮》 表演环节。
“三点半后”时间窗,科技教育大有可为
下午三点半,放学时间未到,家长已匆匆分赴各小学门口等待接送,学生纷纷涌出课堂辗转于托管班、培训班……这一情景被称为“三点半”现象,这一现状也是全国“两会”的热议话题。
如何激活中小学生“三点半后”时间窗?北京科技报社总编辑、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秘书长童庆安表示,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习科学知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激发对科学的兴趣。而优质科教资源属于稀缺资源,有时难免鱼目混珠,因此需要得到检验。BK青少年科学院期望通过甄选推荐优质科教资源的“首都国际科教品牌计划”提供更多优质有趣的科教讲座活动、实践研学等活动。
本次活动中发布了包括青少年科学通讯社在内的“首都国际科教品牌计划”首批推荐名单(名单见封3)。经过甄选的优质科教品牌资源将被列入“首都国际科教品牌计划”,收入致力于科学传播及科技创新服务的“科学加”客户端。“科学加”客户端由北京市科协主管,北京科技报社主办。未来,北京地区的家长们可通过手机中下载的“科学加”客户端,放心为孩子选择优质的科教课程及活动。
据了解,BK青少年科学院是由北京科技报社在青少年科技教育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创办,目前下设黑龙江、山东、浙江、安徽、广西五个分院。未来,BK青少年科学院(MASTEM)的主要任务是甄选和推荐优质科教品牌资源,以信息化手段搭建科教服务平台,通过导师制在传媒(Media)、艺术(Arts)、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等领域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注重青少年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发现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优秀青少年科技人才,旨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好科技人才储备。■
科学的惊奇带我们铸梦成长
芳群园一小 吕立强
好消息,BK青少年科学院成立了!这可是一件大事,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科学院!
2018年3月10日,一个充满惊奇的日子,因为在中科馆,科技报的老师们请来了六位科学大咖,在“科学加讲坛”上为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科学课。
科学课是从“扭转乾坤”的转动实验开始的。你相信吗?一个小球能托起四个大球,普通的纸可以切开PC管,一个链条可以像小飞轮一样转动,单手能将沉重的杠铃举过头顶?听起来不可思议,但通过转动,真的让小变大,软变硬,重变轻,松弛变坚挺!太神奇了,老师说,科学很有趣,一切皆有可能。
大数学家林群爷爷登台了,在他的描述中数学可真有趣。笛卡尔躺在医院看着格子天花板上的苍蝇发明了坐标系,高深的微积分可以理解为“油饼的面积等于油条的高”。他告诉我们,万物皆数,万物有形,数学超简单,可以得高分儿,但即便是奥数金牌得主,只能说明他会解题会证明,还不是科学家,希望小朋友要像笛卡尔一样爱思索爱挑战才棒棒哒哟!
接着,科学家叔叔们给我们揭秘了冬奥会《北京8分钟》,隔空移物,液氮的神奇,航空人的梦想与坚持。
最好玩的就是化学家戴伟,他拿着一瓶神秘液体,颜色会由黄变紫,紫变绿,绿再变紫,紫又变回黄,他问我们为什么?“盖上藏着东西!”我们聪明地大喊,戴伟不慌不忙地说,“有可能,但不肯定,让实验说话!”他把一瓶液体倒过来,颜色没变化。“空气!”我们再喊,“有可能,但不肯定,让实验说话!”戴伟继续按我们的猜想验证,经过一个个有可能,但不肯定的实验,我们终于明白了原来这是一个个氧化和还原反应。哈哈,化学果然魅力无穷,戴伟说:“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化学,但我是白头发的化学家啦,未来是你们的,希望你们能把‘哇,好神奇!’的惊叹变成‘为什么?’保持好奇心,挖掘好奇心,追问探索,成为真正的化学家!”
意犹未尽中,北京科技报的总编童庆安叔叔走上舞台,好兴奋,去年我获得的科学小记者证书就是童叔叔亲笔签名的。今天,童叔叔又送给我们一个大礼“BK青少年科学院”,我们可以在学院听课程,参加活动写感受,童叔叔说,学院给我们提供科学的知识、兴趣、方法和精神,让科学的种子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对了,小朋友,你有没有好奇BK是什么意思?嗯,北京科技报|北科传媒,还有在北京学科学都含有BK拼音呢!总之,这是我们自己的科学院!在这里,我们铸造梦想,今天我们是小小学员,明天我们是国家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