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完美收官
文/记者 李晶 编辑/刘昭
早上七点起床,冒着北京的大雾和冷空气,13位科学小记者和他们的家长准时来到了房山科技活动中心。随着集合的号令响起,主训老师带着科学小记者们首先做起了“大树与松鼠”的热身活动。游戏中,落单了的大树或者松鼠将走到大家面前,介绍自己并回答一个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其实,这十多位科学小记者大部分都曾参与过“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活动。“本来要在家复习功课,一听到有小记者活动,非得要来。”一位家长会心地笑着说。就在自我介绍后,小记者们迅速地熟络起来。而此刻,小记者们一天的采访活动也该开启了。
▲参观过程中,科学小记者们感受房山的历史禀赋和文化精神
走进房山,遇见科技
房山科技活动中心,就是这一天科学小记者们要参观、采访的地方。其实,参加过活动的小记者对这里并不陌生。因为,几乎每一次“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的集合地点就在这里,写作活动的科学新闻作品也在这里。然而,一年12次的活动,他们却还没来得及好好地了解房山科技活动中心。年终的最后一次活动,小记者们终于回到这个“原点”,有机会仔细地聆听、观察、感受这里精心设计的科普展览。
房山科技活动中心共有三层展示空间。进入大厅,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壁画——“房山主形象墙”,上面有很多房山的特色元素,绵延的山脉,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北京猿人狩猎、制造石器、收集火种的雕刻,以及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了解了房山的历史禀赋和文化精神,小记者们一行来到了展示厅的第二层。这里的互动体验,让科学小记者们乐此不疲。毋妙宇在光电展区,一会儿测试光纤,一会摆弄冷光源,还不时地向自己的父亲提出疑问。“有些知识是平时积累的,还有些是根据每期活动地点提前准备的”,这位工程师父亲耐心地给女儿解答疑惑,也享受着与孩子一同成长的乐趣。
用铅笔顶住嘴唇,沉浸在思考中的王梓涵念叨着,“为什么人工能够阻止下雨和下雪呢?”站在气象展区的展板前,主训老师为她解开了疑惑,“人们可能无法阻止雨雪的形成,但是可以通过人工的方式影响气流的方向,雨和雪就下到别处了。”豁然开朗的王梓涵继续在展板前看着介绍,还耐心地把各个知识点记录在笔记本上。
因为住得近,徐冬朝已经成了房山科技活动中心的老朋友,哪里是3D打印展示,哪里“暗藏”互动装置,他都说得头头是道。智能汽车是他的最爱,平时可是没机会操作的,这一次,他本想玩个痛快,但想到“科学小记者”的身份,又耐下心来,一边听讲解,一边思考着问题。
耐心听讲,“叫停”老师
每一次的参观和实践后,科学小记者们都将用一篇科学新闻作品来呈现。而在此之前北京科技报社的资深编辑则一如既往地为他们讲解着科学新闻的写作技巧。在编辑的眼中,这些科学小记者很多都已经成长为有经验的“老记者”。
原来抓上几张零碎的纸片草草记录的孩子,现在会手持纸板,准备数张洁净的白纸,工整地记录下所见所闻;原来漫不经心、不知所问的孩子,现在会着急地大喊PPT返回去,只为了记下老师总结的一句新闻实践经验。也许他们仍不能完全理解记者这份职业的沉淀和责任,但他们却用实际行动慢慢地走近了。
写作时间里,一些小记者坐在小书桌前,低着头运笔流畅,还有些再次回到展厅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在脑海中再做发散。40分钟很快度过,所以小记者都准时地完成了写作任务。一些提前完成的还在小书架前读起了科普图书。
“科学小记者的每一次活动都是一份大餐,孩子们学到了知识,在心底埋下种子,活动还把记者这个职业介绍给了小朋友们,将科学立体地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傅佳琪的母亲激动地说着,孩子这一年的变化实在让她的感触太深了。在她心里,也热切地期待着“科学小记者”未来更多的实践活动。
年终PARTY,科学盛宴
第12期活动接近尾声,但同样是序章。当天下午,“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还举行了年终大聚会,更多的小记者和家长来到了现场。大家跟随一段简短的视频,又回顾了2017年“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活动走过的征程。
他们分别走进了中粮智慧农场、中国核工业科技馆、石花洞风景区、北京展览馆、良乡花卉庄园、草根堂农场、青龙湖水上公园、北京工商大学(良乡校区)、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北京首诚航天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航天恒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房山区的优秀科普基地。
很多小记者不仅认真参与了探秘实践活动,交出了专业的科学新闻稿件,同时还在科学加APP平台发稿分享文章。其中有20名小记者按照要求完成了发稿任务,并且采编作品质量较高,被房山区科学技术协会及北京科技报社资深编辑记者评选为2017年“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活动年度优秀科学小记者。
颁奖过后,伴随着机器人团体的舞蹈、“干冰”科学魔法秀和首师大附属房山小学的科普剧,“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的年终大聚会为小记者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信息存储发展史》科普剧,同样由孩子们完成表演。在他们的短剧中,展现了从最原始的绳结兽骨到如今计算机存储信息的发展过程。在《霍元甲》的音乐中,机器人团体表演了“太极八卦连环掌”,动作齐整、精准、幅度出人意料。而压轴大戏《“干冰”科学魔法秀》,不仅让小记者们有了来到云雾缭绕的“仙境”之感,还有幸品尝到了干冰升华后的“微甜”。
“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活动缘起于2016年,每月一期。据统计,2017年共有近200名中小学生入选“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活动,完成每期活动新闻稿件撰写并获得实践证书的学生共计185人。经过两年时间的摸索,“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活动的队伍不断扩大,房山地区的优质科普资源被持续挖掘。如今24期活动过后,许多科学小记者和他们的家人,逐渐地成为了房山区的“代言人”,通过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房山的优质特色资源传播了出去。
“汽车”里的奥秘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房山小学 夏金同
我作为一个小车迷,自然对汽车十分感兴趣。2017年12月30日,我作为科学小记者在房山科技活动中心参加了一次体验活动,而体验的项目里就有开车。
一大早我就抱着饱满的热情来到了房山科技活动中心,由“老杨”老师带领我们玩了游戏,让大家尽快熟悉起来。接着由活动中心的讲解员姐姐带着我们畅游科技中心一层和二层,为我们讲解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地方。
在二层展厅,我们来到了一个环成圆形的地方,我仔细一看,觉得很奇怪,因为这里有驾驶汽车的方向盘、油门,可是没有车,只有一个屏幕。听讲解员讲,这里可以体验汽车,我一听便激动起来,莫非我未成年但也能开车了?
终于轮到我了,我跳上了汽车,把握住了方向盘,左转、右转、倒车、油门,玩得“不亦乐乎”,突然,我想到了一个问题:这块屏幕是怎么显示出来这种3D效果的呢?之前我只知道戴上3D眼镜可以体验出这种效果,可是这上面的玻璃并不像是3D眼镜那种材质的啊,通过手机,我最终得到了满意的答案:是通过颜色的深浅,线条的位置,阴影的部位而给人一种视觉的效果。我感觉十分地过瘾,不但体验了开汽车,还懂得了“汽车”里的奥秘。
科学可以这样“玩”
房山区长阳中心小学 徐冬朝
咦!两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兑在一起就变成了玫红色!科学小记者们发出了惊讶的声音。
随着一块块干冰的加入,圆底烧瓶中冒出了白烟,玫红色的液体也像要开锅一样冒了泡。哇!液体怎么又变回了无色透明?原来,无色透明的液体中,一种是指示剂,一种是碱性液体,兑在一起就会呈现出颜色,这种颜色代表着这种液体的酸碱度。干冰是二氧化碳气体经过低温冷冻后形成的固体,将它放到水中,就会呈现弱酸性,和原来就有的碱性液体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玫红色就消失了。是不是很神奇?是不是很有趣?
更神奇有趣的事情还在后面!科学魔法师让小记者们闭上眼睛,倒数五个数,睁开,哇!这是穿越到天宫仙境了吗?周围怎么云雾缭绕?原来这是干冰的又一个特性。将干冰放到水中,干冰会汽化变回二氧化碳气体,因为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是空气的1.5倍,它会落回到地面,这样就形成了仙境一般的景象。有些舞台表演需要营造如梦如幻的效果,用的就是这个方法。
现场的主持人——机器人小胖可以和人对话,它的机器人朋友可以伴着音乐翩翩起舞,师大附小的同学们将人类记录信息的历史编成了舞台剧……所有这些表演都让小记者们看得欣喜万分,欢笑不断。
原来,科学不是我想象中的不苟言笑,我喜欢这样“玩”科学!
号外号外!小记者们开party啦!
芳群园一小 刘念
2017年末,我们终于迎来了一场属于小记者的party。你们一定不知道吧,小记者们的party可不是吃喝玩乐,而是一场高科技的感官盛宴……
12月30日,我们来到了房山科技活动中心,大家兴奋地在“科学小记者”的旗子上签了名,在这一天,我们将要成为一名正式的科学小记者啦。
在机器人小胖的主持下,活动开始了,首先老师为我们颁发了“北京科技报科学小记者”的证书,这时内心的激动怎么也掩饰不住了,我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积极参与科学写作,终于拿到了期盼已久的证书,成为一名正式的小记者,这将是我们以后努力探索以及写作的动力。
然后是一个简短的舞台剧,从结绳记事、竹简刻字、纸的发明到电脑存储,让我们了解了从原始到现代的信息储存发展史。
接着小胖带来了大队伍,是由十个机器人展示的舞蹈,动作灵活,并且和音乐完美结合,比我跳得好多啦!高科技简直太让人痴迷了。
接下来是“科学魔法秀”,老师邀请我们一起体验干冰制造出来的神奇效果,一会儿像泡沫,一会儿又成了向下流的白雾,我们还尝了尝二氧化碳,甜甜的,还体验了一次置身于仙境的感觉……惊叹之余也让我们探索科学的秘密,思考这些现象的形成,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惊讶和欣赏。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精彩的party完美结束了,大家都意犹未尽。好的活动带领我们进入新的世界,感谢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活动。
我们将带着小记者的使命奔向崭新的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