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行】新疆:“科技特派员”来到田间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7-25 12:41:56
阅读量:0
我不是“科技特派员”的时候,我就极力做好科技服务工作,因为我热爱这项工作。在我头上顶了“科技特派员”的帽子之后,就更要对得起这个称呼。
富蕴县——朱马太·哈吉拜的家乡,仅10万人口,但有8万余人次听过他讲课。他推广农业技术的足迹遍布富蕴县3.37万平方公里的60多个农业村和牧民定居点。作为富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科技特派员,朱马太·哈吉拜在平凡的岗位上用30年讲述了一个个科技助农、科技兴农的故事。
扎根基层 推广农业技术
2007年6月1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工会副主席胡尔曼巴依·何德尔毛拉专程从乌鲁木齐驱车500公里赶到富蕴县,亲手将一枚金灿灿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佩戴在朱马太胸前。人们不会相信,这个终日奔波在乡间农舍、田间地头的农业技术员会是右腿比左腿短6厘米,没有右髋关节,动过三次大手术的残疾人。
1983年,朱马太以优异的成绩从新疆伊犁农业学校毕业。当得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在家乡火热推广时,他放弃了留校机会,离开让很多人留恋的“塞外江南”伊犁和“铁饭碗”的工作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富蕴县。
富蕴县吐尔洪乡是朱马太出生的地方,它当时是富蕴县粮食的主产区。虽然这个乡粮食总产量位居全县各乡之首,但这里一直沿袭着广种薄收的落后生产方式,小麦亩产只有100公斤左右。种植效益的低下,让这里的农民常年仍靠政府的救济维持生活。
满腔热情的朱马太回到家乡刚上班就和乡村领导,跑遍了全乡14个农业村的3万亩土地,对当地的土壤条件、水资源和农作物品种等进行详细普查。随后,根据调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结合各农业村的自然条件合理地规划了农作物种植布局。他将全乡的6万亩耕地划分成小麦种植区、旱生作物区、饲料饲草区、经济作物和蔬菜区,帮助农民科学种田。
在生产季节,他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向农民传授种植业、病虫害的防治、施肥和品种的筛选等技术。在吐尔洪乡的8年中,通过他的努力和推广,当地农民逐步转变了以往只种不管,管理粗放的传统生产方式。
当科普工作初有成效时,朱马太却突遭噩耗。1984年,朱马太在传授农技知识时发生意外,22岁的他成了三等甲级的残疾人。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离开热爱的本职工作,3个月后他又活跃在田间地头。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吐尔洪乡实施了3年的2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顺利通过阿勒泰地区农业部门的验收。小麦平均亩产比项目建设前增产100公斤,每年增加小麦总产200万公斤。朱马太被阿勒泰地区行署低产田改造工程领导小组评为小麦变产工程先进工作者。到1990年,吐尔洪乡粮食总产量突破1000万公斤,粮食亩产达到250公斤。但同年,因工作需要,朱马太被调回县农技推广站。虽然离开了他奋斗8年的家乡,但朱马太深知一个农业技术员的生命在农村,舞台在田野,一旦离开基层,他就是无源之水。随后,他开始每年包一个乡村,重新开展技术推广工作。
为了将自己所学发挥出最大价值,朱马太一开始就深入基层,为他以后科普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深厚的根基。30年来,他用深一脚浅一脚的步伐,完成了一个个农业技术推广项目。
要对得起“科技特派员”这个称呼
为解决“三农”的关键问题,2004年富蕴县实施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当时已经42岁的朱马太被任命为首批科技特派员。
作为农业科技特派员,朱马太注重科技种植,调整作物结构。2005年,受县科技局、农业局的委派,朱马太前往富蕴县恰库尔图镇哈希温村,开展晚熟哈密瓜的种植技术指导。哈希温村历来以种植小麦为主,作物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但朱马太在仔细调研考察后,结合恰库尔图镇的地理条件和光热资源以及哈密瓜的市场前景,提出试种晚熟哈密瓜。
哈密瓜大面积种植,在富蕴县尚属首次,对于这里的哈萨克农民来说也是件新鲜事。朱马太选择了107个农户试种了650亩的哈密瓜,与农户签订了技术承包合同。为了消除农民没有种植经验的顾虑,朱马太经常和他们蹲在地头,手把手地传授哈密瓜的无公害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种植管理技术。
到了收获季节,哈密瓜平均每亩纯收入1000元,比小麦每亩纯收入增收740元。到2006年,富蕴县哈密瓜种植面积扩大到3010亩,平均亩产1500公斤,亩均收入1200元,总收入361.2万元。
农民尝到了科学种瓜的甜头。根据合同,获得丰收的农民应该按比例给朱马太一定的报酬,可他却主动放弃了。他说:“丰收后农民的笑脸是对我最好的褒奖,只要还能走得动,我要为农牧民当一辈子技术员。”
“像这块地土壤肥力不高,在前两次通过灌溉追肥6公斤,长势明显就好于往年。这样的土地一般到收获时要灌水三四次……”朱马太现场指导得详细,种植户听得也认真。2006年,朱马太又承担了吐尔洪盆地春小麦低产区三个贫困村的增产技术工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他决定引进小麦新品种更替原来的品种。为动员农户种植新品种,朱马太在签订技术服务合同之前说:“我必须为示范户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如果新品种不成功,包赔示范户的全部损失。”最终在他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与340户农民签订了技术服务合同,实施播前深施肥料、轮作倒茬等措施。
2007年,朱马太作为富蕴县政府千名下派干部之一,到吐尔洪乡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工作。在吐尔洪乡遭遇百年不遇的干旱情况下,朱马太协同相关部门同志推广了红花、鹰嘴豆、啤酒大麦三种新作物,并推广5000亩。因为这三种作物属于耐旱性较强的作物,弥补了因缺水、干旱情况常规作物无法成熟造成的损失,保障了吐尔洪乡农民的经济收入。
随后的2008年至2012年间,朱马太在紧急时刻被下派至富蕴县不同的乡村,面对不同的险情和困境,他凭借多年科普经验和丰富实践知识,在了解调研当地情况后,总能给出恰当的解决方案,为政府解难,为群众降低损失,险困中创造财富。
2013年在库尔特乡温都哈拉村推广低产田改造灌溉项目,大面积推广滴灌打瓜、玉米、食葵三种农作物总面积达4400亩,干播后由于滴灌泵压力不足,没有及时灌溉,导致4400亩农作物大部分没有出苗。朱马太临危受命,蹲点带领乡农业技术人员和包村干部克服农作物生长关键期遇到的难题,将损失降到最低,最终目标产量达到滴灌预计效果,挽回经济损失达500万元。
“我不是‘科技特派员’的时候,我就极力做好科技服务工作,因为我热爱这项工作。在我头上顶了‘科技特派员’的帽子之后,就更要对得起这个称呼。”朱马太说。
因地制宜 写农民看得懂的书
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30年来,朱马太在全县推广新实用技术60多项,独立负责的项目课题推广面积逾65万亩次,受益农民达到20万人次,签订农技服务合同650多份。他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能够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好处的书籍和技术才是朱马太最关心的。
为了提高农民种植水平,朱马太根据富蕴县的实际,30年来编写和翻译各类少数民族农业实用技术书籍,利用“科技之冬”和“科技之夏”“田间教育”“新型农牧民培训”“万名党员培训”等活动,深入到农区开展培训,近几年来共举办培训班320期(次),接受培训的农村干部和群众达4万人次。农户阿玛利亚提提说:“从我种地开始,每年都能见到朱马太来给我们讲课,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他总能来到田间地头亲自做指导,是一位很热心的老大哥。按照他传授的技术种植,农作物产量明显提高。”
30年来,他编写的规程20余种,为了使农民克服接受知识的畏难心理,朱马太将农技知识从内容繁简、版式设计到图文装帧都进行重新调整。他把技术要领条理化、图文化,语言文字精练化、通俗化。同时,在保持技术精准度的前提下,将书设计成巴掌大小,便于携带,方便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随时随地查阅,一目了然,备受当地农民青睐,被群众喻为一看就懂的致富书。
每到一处培训或者开展活动,朱马太都受到农民朋友的热情欢迎,究其原因,引用朱马太曾经说过的话或许最恰当,“30年来,我的愿望从来没有改变过,以后也不会变,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让农民及时掌握到所需的技术,为他们增收致富掌好舵。”
重点聚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