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汽车智能化大战,国产品牌要苦练“内功”
汽车智能化已是大势所趋,但汽车本质依然是 一个交通工具,用户的实际驾乘体验仍然比智 能化的操作系统更加重要。在各方智能化汽车 博弈大战前,首先需要打好“内功”底子,做 好核心技术的沉淀和积累。
文/记者 赵天宇
今年,主题为“汽车定义新生活”的北京车展吸引了超过20000家海内外参展商参与,他们用智能网联技术,为观众勾勒出了一幅汽车生活的未来场景。
搭载智能系统的SUV推陈出新;外观时尚、空间宽敞的A+级轿车抢占市场;三电技术不断突破,续航里程向500公里看齐的新能源车;以及纷纷拥抱“互联网黑科技”并主动升级品牌属性,发布全新战略规划……在人工智能和车联网方面,本届展会成为史上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届车展。
不难发现,如今智能化已经成为车企研发革新的催化剂之一,而主打智能科技牌,也成为最好的销售广告。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正面临智能化、新能源、新风口等大变革,竞争非常激烈,而在本轮变革当中,制胜的突破口就是智能化。
在众多自主品牌和造车新势力汽车“智能化大战”的背后,也离不开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的身影。除了车企之间的竞争,更多也凸显了互联网科技公司之间的博弈。
例如,腾讯在去年就推出了“AI in Car”智能网联解决方案,提供智能化、场景化、个性化、社交化的服务体系,并一口气与广汽、长安等5家车企合作;百度Apollo系统,搭载包括智能驾驶和智能网联在内的系列智能技术,同时人脸识别等“黑科技”,也已与东风、奇瑞、一汽、现代等车企深度合作,正式开启量产;阿里巴巴的斑马智行系统已经获得了用户和市场的肯定,今年年底,也即将升级进化成为3.0版本,有望搭载更多新车。
但与国内汽车智能化一片火热的景象不同,国外汽车智能化布局好像却鲜有出现。
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评价汽车智能化“中强外弱”的局面:外国厂商其实并非没有这方面的考虑,恰恰相反的是,在售价40万以上的豪华车上,智能科技配置一点不少,例如全新发布的奥迪A8L上,智能驾驶级别已经达到了L3级。出于成本和政策的原因,这些智能科技在国内并未完全展现。
其实,汽车智能化已是大势所趋,但汽车本质依然是一个交通工具,用户的实际驾乘体验仍然比智能化的操作系统更加重要。如果一款汽车底盘也不行,加速也不行,发动机动力也不行,那再智能互联有什么用呢?所以,相比智能化领域的博弈,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核心技术上的差距。
中国汽车制造行业起点较低,近几年进步很快,在个别技术上达到或接近合资品牌水平,摆脱了落后若干年的尴尬局面。
但总体上来看,差距依然是十分明显的,无论是传统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我国车企都依然缺乏核心技术。汽车三大件“底盘、变速箱、发动机”中,国产技术只能说“够用”而远远谈不上“好使”。在中高端汽车领域,依然是进口品牌和合资车的天下。
一份调查数据显示,长安自产的“blue Core”发动机被投诉有烧机油的问题,且机油烧干以后也没有报警信号;比亚迪发动机噪音偏大、抖动厉害。而油耗高、操控感偏弱更是不少国产车主共同的使用感受。
汽车工业是“吃钱的老虎”,没有一家是一蹴而就的。在各方智能化汽车博弈大战前,首先需要打好“内功”底子,做好核心技术的沉淀和积累。■(本文部分观点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杜方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