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减负的哲学应该是“由厚变薄”
只会证明只会做题,只能得到高分或小奖,因为你做的题都是别人发明的,你做出来也只是二手货,不一定能当原创性的科学家。
撰文/林群(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
今年两会期间,学生“减负”、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等议题持续走热。关于“人才帽子”的相关评论文章刊发后更是受到了业内业外相关人士的高度关注。
两会期间有相关代表提出的“人才帽子”问题,目前来看,科研界这么多的“人才帽子”是弊是利还有待观察。我希望“帽子”能对更多的人会起到激励和支持作用。我觉得“帽子”不应变为少数人专有,才更加公平。我相信“人才帽子”的正面作用会超过负面的影响。而在这方面,中国需要有一个过程: 正如科技部长所说,先有跟跑,然后一起跑,最后再领跑。
事实上,两会教育界还有一个问题更值得关注,就是教材减负。创新需要从教育开始,而我国教育面临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负担太重。
今年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专谈减负,深受欢迎。我只作一个小响应,即数学教材也要减负。这里的减负需要学一点哲学或大道理,如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矛盾论。在数学上,有华罗庚等一批数学家提倡的“由厚到薄”“先直观后严格”“一个数学证明超过四行就不要讲”等道理。这样我们便能减负,例如使得一学期的中学数学课本薄到只有一个主题(主要矛盾)或一条定理、先直观后严格、再四行证毕。可惜很多人没有听到这些大道理,以为这是务虚,不知道先要务虚、先讲大道理,后再务实。
相反的,多数教师只讲定理不讲道理、只讲证明不讲发明,证明又越来越细、越来越长。结果学生学不到怎样发明、怎样创新,只会证明只会做题,只能得到高分或小奖,因为你做的题都是别人发明的,你做出来也只是二手货,不一定能当原创性的科学家。
可能很多教师不信,一学期的课程怎么可能薄到只有一条定理、一些直观、几行证明呢?第一,你要往这个方向去想、要有这个要求。第二,你要不断修炼,敢于应对挑战。还有人会问:只讲一条定理、一些直观、几行证明,那么剩下时间干什么?刚才讲的一条定理等是全书的酵母,还需要老师跟学生一起发酵,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包括这条定理的种种方面和种种应用,使学生终生难忘、终生会用。所以酵母是正课,发酵是作业。正课变薄,作业变厚。教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
当然,我是拿马列主义电筒照别人、不照自己,我就是个不成才的数学工作者。共勉之。■(整理/李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