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科学方法论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不确定”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8-14 17:53:02   阅读量:0

“科学不是关于真理的,它是关于怀疑的;不是关于确定性的,而是关于不确定性的。

撰文/张田勘(原《百科知识》杂志副主编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的作者曹天元近日称,目前中国中小学对“科学”概念的教育是极为失败的。我们教育孩子要“相信科学”,但科学最核心的观念之一恰好就是“不要迷信”。我们让孩子以为科学对所有问题都能得到“确定无疑”的答案,但真正的科学方法论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不确定”,而这也正是它和宗教之类思想的最大区别。

英国《自然》杂志的资深编辑亨利·吉提出,科学不是关于真理的,它是关于怀疑的;不是关于确定性的,而是关于不确定性的。发表在《自然》杂志的所有文章都是错的。

面对这样的说法,需要从科学的本义和对科学本身的认知来看待,才能确定我们对科学的态度——对事物、科学结论是相信,还是怀疑。

科学是一种实践过程,即对事物规律和真相的探索和认知的过程,当然是关于真理的。但是,这个过程除了会很漫长,即探索的过程包含时间这个要素,此外也包括探索方法、态度和如何面对获得的结论。对于科学的态度和结论比较全面和“科学”或理性的做法,就是既怀疑,又相信。

对所有事物和结论的怀疑是因为事物、环境和条件都是在变化的,科学认定有自然史和人类史以来的很多事物都是不确定的,也因此并非是绝对正确,或者并非绝对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是在这一点上,很多研究人员认定自己的发现绝对正确,以及哲学认知论上把科学研究和获得的结果都当成了真理,但是这违背了科学的一个界面——不确定性和证伪。

所有科学结论和科学探索本身都要接受时间和实践的重复检验,因此,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现在所得出的所有结论都有可能是错误的。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被伽利略的实验推翻,从地心说被日心说取代,从牛顿经典力学被量子论和相对论所质疑和更迭,无一不说明科学和科学结果(结论)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也说明了科学探索和认知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甚至连科学家自己也无法逃脱迷惘、困惑,更谈不上追求和发现事物的真相和本质或真理。如果爱因斯坦不怀疑牛顿,就不会有相对论;如果李政道、杨振宁不怀疑“宇称守恒”,就不会有他们后来推翻宇称守衡的“宇称不守衡”,并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信科学是认知和科学探索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一体二面或多面的另一面。相信科学,是指相信在较大的范围内和较长的历史时间内被反复证明了的结论、结果、原理和规律,如果不相信被反复证明的结论,我们就会无所适从,既无法正常生活,也难以工作和进行科学研究。

科学除了有不确定性外,还有可验证性和确定性,以及包括试错原则,因为科学包含反复验证,以及用试错来证明错误的对立面可能就是正确。经过反复验证后的结论就是可信的。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人们说相信科学是指,相对而言,尤其是相对于宗教,科学是正确、适宜、适合、理性和可验证的代名词。

对于科学的态度,应当是相信与质疑并存;对于科学而言,不确定性和在一段时间和一定范围内的确定性又是并驾齐驱的。因此,韦尔兰德可以质疑爱因斯坦,并提出韦尔兰德引力学假说,这是质疑和不确定性。正是因为没有对韩春雨的研究进行验证就认定其研究结果是诺奖级的成果,违背了科学的怀疑和不确定性原则,也导致了撤稿。

但是,在韦尔兰德的假说没有得到更多的验证之前,人们,尤其是专业界还是更为相信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就是相信和确定性。■

(本文转载自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