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智商测试已演变成一种社会资源分配机制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5-22 17:00:53   阅读量:0

智商测试很难说是科学,更不是“精密科学”,如果将它归入“伪科学”之列,应该也不算太冤枉它。但如将此事彻底视为骗局,则又失之简单了。

撰文/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

上海某学校对幼儿园学生家长的测试题在网上不胫而走,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和质疑。在这个事件中,历史上名声不佳的“智商测试”再次浮现出它幽暗的身影。

其实智商测试作为一门所谓的“科学”,它从一开始就存在着理论上的致命问题:如何定义“智力”?——如果对测试的对象没有定义,测试还有什么合理性?又有什么意义呢?

对于这个致命的理论问题,智商测试的先驱宾尼特本人心知肚明,他曾写道:“如何定义智力是个可怕而复杂的问题,我们一直在尽最大努力避免触及它。”

那么,如何看待现今的智商测试? 这里有两个层次的问题。本来,即使智商测试真的是“客观的”“科学的”,应用时也必然带来伦理道德问题。例如智力测试与优生学捆绑在一起,为纳粹德国的种族清洗提供了理论支持,就是一段极不光彩的历史。而一旦认识到智商测试本身就是不严谨不“科学”的,那应用它时的伦理道德问题立刻就更为严重起来了。

我指导的一位博士生在论文中写过这样两句话:“有政治上正确的伪科学,也有政治上不正确的真科学”。我们当然还可以补充另外两句:“有政治上正确的真科学,也有政治上不正确的伪科学”,这样就全面了。套用上述概念组合游戏,那么智商测试即使是“真科学”,应用起来也很容易陷入政治上不正确的状况,而倘若它其实是伪科学,那就更容易被视为“政治上不正确的伪科学”了。

如上所述,智商测试很难说是科学,更不是“精密科学”,如果将它归入“伪科学”之列,应该也不算太冤枉它。但如将此事彻底视为骗局,则又失之简单了。对于它在今天的流行,或许可以这样来理解:

只要社会处于资源相对短缺的状态中——人类社会至今仍处在这样的状态中,社会就总是需要各种各样的筛选机制,来帮助实施对有限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举例来说,现代教育就是这样的筛选机制之一。为何发达社会总会无可避免地成为学历社会?就是因为现代教育中很大一部分内容其实已经背离了“塑造人格”“培养技能”等教育初衷,而演变成为进行“公平”筛选的机制。学校中为何要学许多在进入社会之后完全“无用”的知识?为何要考许多纯粹“整人”的题目?其实这些知识和题目并非完全无用,它们的实际用处,就是让一部分学生不及格或考不上,这样就可以帮助实施有限社会资源(比如中国当下的“985高校”录取名额)的相对比较公正的分配。

明白了上面的道理之后,再来看一个世纪以来日益流行的智商测试,就不难套用“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样的哲学命题了。经过高尔顿、宾尼特、戈达德等人百年来的“不懈努力”,终于将智商测试打造成一门“科学”,并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于是智商测试实际上就成为又一个相对“公平”的筛选机制。它和作为主要筛选机制的现代教育相伴而行,作为“教育筛选”的辅助手段,确实有着某种程度的合理性——尽管这种合理性并不存在于它自身理论所宣称的意义上。■

(本文转自“三思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