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为什么不愿意去企业考察
国家号召本科高校由研究型向应用型转型、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但实际是主管部门喊得山响,地方高校响应者寥寥无几。究其原因,错综复杂。
撰文/郑永军(中国海洋大学博士)
前几年,我在地方科技局挂职,负责高校产学研合作、科技服务地方的联络和沟通工作。目前高校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高了,博士学历已经达到70% ~ 80% 了,还有许多海归博士。这群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在地市级小地方的人眼里,有鹤立鸡群之感。因而,大学也被人们冠以“人才高地”的美誉。
刚开始,地方县市区的政府主管部门非常配合,组织了几场“高校教授博士企业行”考察活动。高校院系的教授博士们到地方企业考察的积极性非常高。精挑细选了二十人的教授博士队伍,浩浩荡荡地坐上大巴开始了企业考察之旅。
考察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地方电视台纷纷报道,也收集了不少企业难题。譬如:一家搞壳聚糖的企业,问能否攻克规模化制备壳四糖~壳六糖单体的关键技术;一家生产甜菊糖的企业,问能否搞出来高纯度的 A 型甜菊糖甙规模化分离
纯化技术;一家搞军工化工产品的企业,咨询火箭高燃速固体推进剂燃速调节剂——新型二茂铁类化合物的新合成路线……
过了一段时期,催问有关的教授博士,能否解决这些技术难题,答复我说,查了一下文献,发现都是世界级的难题:高纯度的壳四糖~壳六糖单体,希格玛公司价格,十毫克卖到两千多,有这技术我自己就建厂发财了;高纯度的 A 型甜菊糖甙,甜度是蔗糖的五百多倍,欧美市场每公斤卖到两万多欧元,有这本事我还在高校混工资?新型二茂铁类化合物,是火箭高燃速固体推进剂燃速调节剂的第六代产品,合成工艺专利资料大都在美国军工部门手里,网上根本查不到……再追问我们的教授博士,全没了下文。
搞了两次活动,再跟政府部门联系搞活动,他们都是爱答不理的。有一次和某县科技局长聊起此事。他向我诉苦说,组织大学教授博士们去企业考察,吃喝一通,除了添乱,啥难题也解决不了,企业有怨言,不愿意接待了。回学校动员教授博士们参加考察活动,不是借口科研任务紧,就是抱怨课程多,反正没时间参加此类活动了。
有一次和某教授聊天谈及此事。他说,到化工企业和工程师座谈,咱就懂得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其他的工艺参数一概不懂。人家讲产品生产工艺,咱就像听天书一样,如坠五里雾中,怎么帮助人家解决技术难题?他说,咱是顶着化学教授
名号去的啊,那场面,让他感到有失身份、丢人现眼。
最后他发誓说,再也不到企业去自取其辱了。真应了那句老话,期望值越高,失望越厉害。我这位教授朋友虽在国内读的博士,但也去美国访学两次,他的研究生发的论文也老牛了。他的一番感慨,点出了一个现实话题:优秀的科学家并不是好工程师。
写到这里,让人不由得想起这两年热议的另一个话题:国家号召本科高校由研究型向应用型转型、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但实际是主管部门喊得山响,地方高校响应者寥寥无几。究其原因,错综复杂。转型之问,目前还貌似无解。从高校自身分析,高校教师服务地方经济的科技实力不够,是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转载自郑永军科学网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