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社会管理的负作用不可忽视
文/谢耘 (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传统制造业的管理理念,无疑对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让现代日益复杂精密的产品,能够大批量稳定地生产出来,并且在使用中能够可靠地运行。
在一个领域内的成功做法,自然要扩散到其它的领域,为其它领域所学习借鉴。“精细化”管理的概念流行于社会管理领域,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跨领域经验的传播,必然不能是简单地复制照搬,而需要按照不同领域内问题性质的特征去科学地借鉴。
在社会管理中,“精细化”理念体现得最为充分的地方,就是食品溯源。当RFID技术 (无线射频标识)出现后,便出现了一个新的思路来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它充分体现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由政府公共部门负责,将食品的生产,从源头开始,一直到消费者手中的所有的过程,全部管理起来,记录下来。
由政府公共部门出面,针对不同的食品,建立并且要持续运营这样一个跨地域,跨不同生产环节的庞大的监控系统,从技术上看当然没有原则性困难。但是,如果我们从管理的角度来看,首先这样大规模的系统的建设与运营支撑带来的开销,政府或者说整个社会是否承担得起?
其次,这样一个庞大的分散化的系统,一个环节管理不到位,就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效果大打折扣,相关管理部门是否能够保证这个系统长期有效地运行?
如果我们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这种“精细化”管理的做法不仅在具体操作层面大可质疑,而且在潜在长期的社会影响方面,带来的副作用会更大。
首先,它会严重侵蚀与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与权威性。破坏社会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共识。对食品生产的全过程做完整的跟踪,意味着公共管理部门无力通过对生产的关键环节和条件与流向市场的最终产品的监管,来保证市场上食品的质量安全。这或者意味着监管存在巨大的漏洞,以及食品安全质量的法律法规的落实得不到有效的监督;或者意味着违规者没有受到足够严厉的惩罚,而导致有人不断无视相关的法律法规。不论以上哪种情况出现,都意味着作为社会共识的强制性法律法规,没有树立起自己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其次,这样的全面监控,可能导致从业者失去自我约束的意愿,甚至更加不负责任,进而导致行业的风气进一步恶化。
公共管理部门用巨大的成本投入,介入到市场化的产业链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精细化”管理监控的做法,是在向广大的从业人员暗示,不可信的不是少数人,而是多数人。这种全面监控当然会让从业者变得小心,但是同时这种监控带来的心理暗示会把从业人员推向消极与负面,而不是鼓励大家更加主动积极地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所以,从上述两个方面看,这种“精细化”的过度管理,从长远来看对社会整个产业环境所起到的不是正面的积极作用,而是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导致从业人员被动消极地对待法律法规,致使产业环境更加不健康。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在社会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效果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是越精细越好。否则,随着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提高,管理经过饱和区后会进入负效应区,最终的效果反而是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