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粉的质量安全问题在哪?
文/于景华(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
奶粉有两大分类,一个是配方奶粉,比如婴儿配方奶粉、老年奶粉、儿童奶粉等,其中婴儿配方奶粉占配方奶粉90%以上;另一个是原料奶粉,虽然大家不熟悉原料奶粉,但我国每年进口的奶粉80%都是原料奶粉,这些原料奶粉用作日常乳制品的制作,比如优酸乳、酸奶饮料等。近些年,奶粉安全问题备受关注,但事实上,在日常传播的信息中,有很多都是对奶粉安全问题的误解。
2016年9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结果,两批次婴幼儿奶粉不合格;曾经在2014年报道中称有48批次婴幼儿奶粉“上黑榜”,这里的不合格有食品质量问题,也有食品安全问题。但是,大众却误以为食品质量问题就是食品安全问题,导致很多时候食药监总局通报不合格产品都会引起民众不同程度的恐慌,但其实食品质量问题要比食品安全问题轻得多。食品安全问题指的是其中的理化成分不达标,比如微生物菌霉素超标等;食品质量问题指的是维生素含量不合格、标签印刷不符合规定等,而大部分不合格都是食品质量问题。但是由于在通报时没有分别解释,这样就引起了公众的误解,这也是造成我国乳品行业舆论乱象的重要原因。
同时,我们也经常把婴儿配方奶粉的原料和原料奶的质量混为一谈。婴儿配方奶粉除了原料奶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物质,婴儿配方奶粉中有50%以上的物质是乳清类原料,而原料奶只占了30%左右。所以,对原料奶粉来说,决定其质量和安全的原料主要是鲜奶,但对于婴儿配方奶粉来说,乳清制品等其他一系列配料同样起了决定作用。
那么,中国乳品行业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呢?还是要回到乳品制作技术上来,一些先进技术被引进和消化吸收后应用到国内设备的设计制造中,提高了乳品机械制造行业的总体水平,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企业的生产工艺、产品与外国相比依旧存在差距,中国奶粉行业目前还面临诸多问题。
我国奶粉产品制造过分注重功能性,忽视了基本配方的科学性,功能建立在配方的基础性上,所以,没有科学的配方基础,功能发挥不出效用。而且,奶粉企业宣传的那些功能是不是真的有并没有经过验证,或许真的有这方面功能,但是由于个体差异是否能发挥出效应也不一定,毕竟乳品不是保健品、更不是药品。所以,这也就印证了功能性成分的监测方法存在缺陷。
从设备和指控系统方面来说,我国的奶粉进口程度并不高,而液态奶、利乐枕(液态食品包装)的进口比例很高,这与我国国产设备的故障率较高有直接关系。另外,中国奶粉产业缺乏关键配料和功能性成分配料的产业化投入,婴儿配方奶粉所使用的所有配料都是进口的,基本没有国产,但是,中国宝宝的体质和外国人有所不同,仍需要我们自行添加一些关键性成分。而且,中国并没有把奶粉作为真正的原料产业,只有当液态奶“消化不了”的时候才会拿去做成奶粉,而新西兰会把奶粉产业做成真正的原料产业,并且有严格的运行规则和产品要求。
提高技术的同时也要提高行业管理水平,中国对于乳品行业的监管越来越严格,最近的新政策是《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于2016年10月1日起实施。但是,产品的核心技术原料却大多依靠进口,这样就相当于把食品安全问题交给了国外,所以增加自主研发力量十分重要。
总的来说,我们首先需要从技术方面加强,加强生理和营养学的研究,自主研发婴儿奶粉配方,生产真正适合中国婴儿饮用的奶粉,而不是在广告上说一说而已。另外,还要加强特殊配方的婴儿配方奶粉产品,比如针对有代谢缺陷的婴儿、乳糖不耐的婴儿等。有了自主研发的产品并推上市场,规范就会进一步完善,质量标准也就提高了。同时也要加强设备的研发,增强稳定性,产品质量也就提高了。■
(本文整理自“刊媒hui”科技论文成果推介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