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是个“杯具”圈
文/文双春 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教授
玩过微信朋友圈的朋友大多有这种感觉:如果你没有“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的情怀,你会真真切切感觉自己只不过是朋友圈里的一个“杯具”。个中缘由明摆着:朋友圈里的朋友一个个都比你活得开心、过得幸福。例如,他们游得比你多,吃得比你好,长得比你帅或美,开的车比你的豪华,住的房比你的温馨,嫁的老公或娶的老婆比你的体贴入微和善解人意,生的小孩比你的聪明可爱和多才多艺……这些都有图有真相;他们的能力也比你强,水平也比你高,知识更是比你丰富,成就当然也在你之上,这些你也不得不服,因为也有图有真相,或者有白纸黑字。当然,你也不用太杯具,推己及人,你的朋友在他或她的朋友圈里也是一个杯具。所以,无论对谁,总体上,朋友圈就是一个杯具圈。
你也许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圈不是这样的。科学研究告诉你,你的认识错了。可以说,微信朋友圈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圈的一种鲜活写照,某种程度上更反映出真实的人性及其规律。社会学家早在微信甚至互联网出现前就在现实世界中发现,社会结构本身限制个体的观察,也影响个体的世界观。1977年,费尔德和格罗夫曼在调查大学里不同班级学生评估自己所经历过的班级大小时,发现存在一种班级大小悖论:班级(群体)成员感觉的班级(群体)大小大于其实际大小。1991年,费尔德将这个悖论应用于社交网络,并证明:总体而言,你的朋友的朋友比你多。班级大小悖论从而又被称为友情悖论。
你的朋友的朋友为什么比你多?基本原理很简单:有许多朋友的个体只是更常呈现出二元朋友关系,从而导致朋友数和朋友的朋友数之间的系统失配。这很抽象,不好理解。通俗说,你交朋友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你大概更希望与朋友多的人而不是那些孤家寡人交朋友吧;或者说,你大概更喜欢与大名鼎鼎的人而不是那些默默无闻的人交朋友吧。两个地位不对等的人交朋友,总体上,地位低者主动些,因为所谓眼光要高,人眼看高人嘛。你想跟奥巴马交朋友,人家愿意吗?反过来呢?
而个人在社交网络中的地位与其特质之间是有关联的。某人的朋友多,其背后定有种种原因,这种种原因恰恰与种种品质关联在一起。“人与人的差距,表面上看是人脉的差距,实际上是人品的差距。”
研究表明,人脉与人品之间成正相关关系。所以虽然表面看,友情悖论只是揭示了朋友数(人脉)的规律,但实质上其背后隐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可把“人品”理解为一个广义概念,既包括道德品质,也包括个人素质和成就等)。
最近,有研究者把友情悖论推广到了科学领域。科学家的朋友圈,特别是科研业务上的朋友圈,最紧密的要数论文合作者了。
一项研究通过分析《物理评论》杂志和谷歌学术档案的共同作者网络,发现了一种所谓推广的友情悖论,并指出这种悖论无论在个体还是在网络层面,对各种特征指标(包括共同作者数、引用数、发表论文数等)都适用。也就是说,你的共同作者比你有更多的共同作者,比你有更多的被引次数,比你发表的论文更多。最新的一项研究又提出了一种H指数悖论:你的共同作者比你的H指数高。
无论是推广的友情悖论还是H指数悖论,其中的道理与友情悖论同根同源、大同小异:你总是想和科研大牛或至少比你牛的科学家交朋友,而不是那些科研草根或屌丝吧。当然,如果你是一位研究生导师,作为你的共同作者的研究生应该不算朋友,要排除在你的朋友圈之外,这就像父母与儿女之间可以朋友相待,但不能视为朋友关系。
所以,还是远离朋友圈,努力做一名特立独行者吧,尽管可能很难有众星捧月般的荣耀,但至少不会是个杯具。作为科学家,多少可以精神胜利的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大多是孤独者,他们没有所谓的朋友圈,有些甚至连老婆都没找一个,例如牛顿、图灵、诺贝尔等。没有圈子,也就没有羁绊,所以有可能影响世界、影响千秋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