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防之十大困境
文/麻庭光 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消防与安全技术学院助理教授
每一次重大损失,都会引发关于“消防员职业化”的讨论,其实“消防员职业化”只是“消防职业化”的一种选择,肯定不是最佳的选择,因为消防面临的问题,远远不止消防员损失那么简单。
专职消防的培训问题。天津大爆炸暴露的问题,就是专职消防队的技能维护很成问题。理论上专职消防队接受兵役制消防的指导,可是兵役制消防本身就是临时性的省钱措施,专职消防队的培训水平可想而知。救火观念,似乎还停留在农业社会的救火战术,站在窗外洒洒水,火灾就扑灭了。火场战术,与实际需要存在代差。
合同制消防的出路问题。理论上,合同制消防是中国的职业化消防队伍。可是他们的待遇不足,培训不足,只要求战士的高强度训练,缺乏对危险的识别和认识,没有固定岗位的吸引,“逃离消防”是必然的选择。相信“天津大爆炸”之后,合同制消防员的招募门槛会越来越低,消防员的素质会越来越低,火场伤亡会越来越大,这是可以预期的结果。
兵役制消防的原罪问题。作为最正规的消防队伍,因为是当兵,就获得了原罪,无法为提供社会的服务收费,无法因为待遇不足而罢工,无法要求更好的培训,无法因为自身的局限而获得社会的谅解。老百姓打119是有期望的,并不会因为你是当兵就降低期望,这种期望只会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兵役制消防希望专注,摆脱那些救火以外的任务。这样一来,中国需要在中国消防之外再准备两三套消防队伍,兵役制消防的省钱优势荡然无存。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难题。大数据时代,数据似乎是唾手可得的,可是中国消防有一个特点,年代越久远,灌水的可能性越小。中国在发展,事故在上升,这是正常的,可是如果有人希望中国越来越平安,就会发现极其反常的趋势了。
校园科普的制度性难题。由于中国消防缺乏积累,能够走向讲台的专业人士不多。能够走上安全科普讲台的,大抵是名人。消防科普做不好,社会对消防的认识就不足,学生对消防看不起,他们的父母就更不会在意消防了,于是就更招不到有潜力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缺乏一种让人终生积累的消防制度,所以总是让临时工去教育未来的临时工。
消防科研的体制性难题。中国科研是前苏联帮助建立的。按照前苏联的模式,高校搞教育,研究所搞科研,各尽所能。所以,在中国很少看到消防研究,只有火灾研究、救火研究、安全研究,反而对消防这种职业,研究很少。
火场调查的真相难题。以问责制人祸论为目的的调查,和以求真相致减损为目的的调查,在对真相的取舍上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对当事人进行了问责,相关的诉讼、索赔、抚恤等结果也会受到影响。一句话,问责制干扰了灾难的经济本质,影响了索赔的效果,并导致真相难以公布。不过,这是文化,我说了也白说。
城乡覆盖率问题。随着大张旗鼓的城镇化建设,乡村人口越来越少,消防覆盖越来越不值得。本来,让他们守土自救是一种选择,可是有了免费的中国消防,哪个老百姓愿意掏钱购买消防服务?可以说,免费的消防服务,压低了全体国民的生命价格,人人都指望免费,谁来投资安全?肉包子打狗式的安全投入,是靠对生命价格的预期来维持的。
专家也要讲伦理。一个社会是否发达,看专家的专业知识收入几何,然而,专家也要取之有道,就是要说真话。咨询业的最大问题,就是在不违心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取悦雇主。安评报告,就体现了这种职业伦理。如果没有发生事故,这是伦理问题;发生了事故,这是问责问题。然而事故毕竟是表面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中国还有多少类似的安评报告得以出炉?
救人救灾的重要性。近几年来,消防队出警,“100次中50次是非火灾情况下的救援救助”——“小孩儿掉到下水沟里,住在高层钥匙忘家里了,都要特勤出动。”而这多重角色的背后,是“特勤出动得越来越频繁,任务也相应繁重,人员和物质消耗得相当大,但是装备条件、他们应得到的物质条件远远跟不上。”因为消防不能收费,国民的很多资源都消耗在这些紧急但不重要、或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上,这是对救灾制度的滥用和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