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何对爱因斯坦的大脑如此着迷?
文/文双春 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1955年4月18日凌晨,76岁的爱因斯坦离开人世。爱因斯坦生前有遗嘱:身体火化,骨灰撒在一个没有任何标记的地方。爱因斯坦之所以这样做,据说并不是因为他老人家高风亮节,更不是因为有才就是任性,而是因为他对“崇拜”恨之入骨,认为崇拜是科学的大敌,崇拜不仅搞得被崇拜者很不舒服,更助长不公平的“恶习”。
爱因斯坦的遗愿能实现吗?《支离破碎:名人尸体的奇怪命运》一书作者Bess Lovejoy讲了一个故事。60年前的一个人间四月天,发生了一起20世纪最著名的盗窃事件,盗窃的目标不是一幅价值连城的名画或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而是一堆粉红色皱巴巴的肉,那就是爱因斯坦的大脑。“窃贼”先用一把骨头锯锯开爱因斯坦的头盖骨,然后用一把凿子,撬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大脑,最后把“赃物”带回了家。
随后的故事众所周知,爱因斯坦至今身首阴阳两界:他的身子被火化了,骨灰遵照他的遗愿撒在了特拉华河上的一个秘密地点,但他的大脑却留在了人世间,被解剖,被研究,被放在医学博物馆展出。
那个“窃贼”名叫托马斯·哈维,是普林斯顿医院的病理学家,他负责解剖爱因斯坦——找出了爱因斯坦的死因是主动脉破裂。哈维摘下爱因斯坦的脑袋并据为己有,这种行为被定性为“窃”。
哈维对自己的行为做了很多辩解,那理由听起来感觉就像孔乙己的名言“窃书不算偷”:首先,“窃”的动机是高尚的——希望可以用爱因斯坦的脑袋解开一些宇宙中最神秘的奥秘;其次,这么做并非完全非同寻常——那时医院经常在没有得到死者或其家属明确许可的情况下,摘除有趣或不寻常的器官做研究;最后,正如哈维经常挂在嘴边的,爱因斯坦的家人是给了解剖许可的。但即便如此,人家也并没有许可你摘掉脑袋并据为己有呀。
明眼人一看,哈维显然是在强词夺理。爱因斯坦的家人除了无可奈何,唯有提点要求:严格限制爱因斯坦的大脑只能用于科学研究,且研究结果只能发表在有品位的学术期刊上。
种种迹象表明,对爱因斯坦大脑痴迷的远不止哈维一个人。这从外界一直逼迫他交出爱因斯坦大脑可见一斑。哈维迫于压力后来陆续捐出了一些大脑的切片或切块,这才导致了时至今日仍不断有研究爱因斯坦大脑的成果报道。这些报道,几乎每一个都引起科学家和普通大众的强烈关注。
或许,更值得探讨的是人们为什么对爱因斯坦大脑如此着迷。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在非科学上的原因,说白了还是景仰或崇拜。Lovejoy认为,人们对名人的崇拜有点类似于宗教信仰,认为圣人身体的一部分,如手指、脚趾等不仅会深深地影响信徒,而且如果拥有它们还可与圣人“交流”;此外,名人通常是一个群体或社会的灵魂人物,是永远值得谈论的人,并不因为死亡而终结。爱因斯坦算得上名人中的名人,他的大脑尤其堪称“最强大脑”,所以人们痴迷他的大脑就不足为奇了。
科学上的原因正如科学问题一样是复杂的,比如哈维的言行所透露的,科研只是幌子;尽管不排除有人想观察、了解并最终控制人类大脑的工作方式,但其中很难说没有夹杂景仰或崇拜的成分。纯粹从科研来看,爱因斯坦的大脑应该不会比常人的大脑更有价值,而死亡的大脑,不管如何保存完好,与活人的大脑也非常不同。第一个研究爱因斯坦大脑的成果在爱因斯坦去世30年后的1985年面世,迄今已有不少研究成果报道,这些成果之间既有差异,也有矛盾,更有争议,例如,之前有报道称爱因斯坦的大脑有一些极其罕见的结构,而最新报道说“没发现与常人有很大差异”。
美国纽约佩斯大学的心理学家海因斯认为,研究爱因斯坦大脑的科学家们都陷入了一个怪圈——非要找出不一样来证明自己的结论。痴迷爱因斯坦大脑的科学家们还有一个昭然若揭的动机,即通过研究爱因斯坦那颗典型的物理脑袋,迎合世人的好奇:究竟什么样的脑袋最会搞物理,什么样的脑袋语言很一般,什么样的脑袋小提琴充其量拉到业余水平,等等。不过,即使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也还存在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爱因斯坦究竟是因为有一颗不一样的脑袋才成为伟大的科学家,还是因为成了伟大的科学家才有了不一样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