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直觉可能欺骗你

来源:    发布日期:2014-12-04 10:10:09   阅读量:0

  文/我爱雨果 科学公园作者

  女性在生理周期时会流血,看到流血下意识会觉得缺血,感觉到缺血就想着要补血,怎样补呢?血是红色的,有的食物也是红色的,那么诸如红糖、红枣、枸杞等红色食物应该可以“补血”,所以女性在生理周期时要多吃这类红色食物。因为人类的直觉,前面这一段推论得来可谓流水般自然。

  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形成了这样的缺血和补血“常识”。这个常识不仅来得“自然”,还有巨大的说服力。任何一个人都觉得很有几分道理呢。

  但直觉靠得住么?生理周期为什么会流血?流了血就会缺血?吃红色食物就能补血?只要稍稍深入一步,都会提出上述诸多疑问。然而,上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并没有像这样问过为什么,当然更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从能够认知世界的时候,每个人就开始建立属于个人的认知观。如果没有接受过现代教育,这些认知观就只能来自个人经验,或者父母教导、族群领袖权威,以及周遭社会环境影响。这样得来的认知观有三个特点:一是人人都有,二是五花八门,三是很难被自己否定。

  这三点引发了古希腊先贤们的沉思:每个人的认知千差万别,如果人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那就无法判定谁对谁错,也就很难相互交流并达成共识。所以亚里士多德开创了“形式逻辑学”。

  逻辑学可以理解为用来明确表达和交流的一套规则。它先确定一个概念有何内涵和外延,这样就框定交流时候谈论的是同一事物。其次确定得出结论的规则, 此规则是一套令人信服的演绎或归纳方法。来自逻辑学的结论从不承认“我觉得”“我认为”,或者“我喜欢”之类的结论, 只承认“根据什么,得出了什么”。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不用借助甚至有意回避直觉来得到一个结论。自此,任何人在建立自己的观点或学说的时候,都要把自己得出结论的逻辑依据和推理过程完整呈现以供检验。

  然而逻辑学的创立只解决了论证过程的严密性,并没解决论据的客观真实性。这时候哥白尼横空出世。他的著作《天体运行论》的问世之所以被当成人类进入科学时代的标志,就在于他告诉我们,结论若要成立,除了逻辑正确,还必须能够实证。特别是当实证的结论“违背”人类主观感受和意愿的时候,要敢于否定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意愿。

  比如,人类对自然界的直观认知可以轻易地得出“地心说”的结论。因为地面、海面是平的,没有弯折;而太阳、月球则在地平面上东升西落,这还不是绕着地球旋转?然而,不少的人都发现,地心说无法合理解释四季的变化、金星木星等其他行星的运动轨迹。只有哥白尼,基于大胆假设和长期观察,实证出在太阳系中,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后来人们都接受了这一结论,即便这个结论和人的视觉体验直接冲突。

  跳出人的直觉和经验,以逻辑和实证为武器的认知方法——即科学方法一经发轫,立即给人类文明的进程赋予了无与伦比的加速度。《天体运行论》出版至今区区四百来年,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借助科学方法和科学应用,公共健康系统极大地降低了婴儿出生死亡率、延长了人类寿命;现代化农业让地球能养活更多人口;现代化工业、制造业能给人类提供更多用具;现代化运输业能在一天之内把人送到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可以说,没有科学方法和技术,人类就没有这么多的生存乐趣。

  科学对文明进程的推动不仅仅表现在“立”,还表现在“破”。有了逻辑和实证环节,就意味着有了客观认定标准。科学之光降临之前的各种学说观点现在都能用逻辑和实证予以评判。不具备以上两个要素,就不是准确的认知。

  作为一个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现代人,理应有这样的认知:对待客观事物一定要接受科学界主流的观点。自己建立的认知仅仅出于感性和个人喜好,往往是站不住脚的。这种“抗拒科学”的思维方式也许并不必然贻害无穷,但确实会给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