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什么工作留给人类?
文/刘宇昆 美籍华裔著名科幻作家
将不同种类和颜色的饮料,比如可乐、雪碧和芬达,装进不同的箱子里,这是饮料厂的蓝领工人每天常做的工作之一。但现在,一台名为Baxter的机器人已经能做同样的工作,而且比人类做得更好。
不要小看这台机器人的能力。不可否认,类似结构的机器人已经在汽车厂里拿着焊枪和其他工具劳作了几十年。但那些机器人运转的时候,人类必须敬而远之,否则便会发生事故。而且,一旦汽车厂的产品型号改变,人们就必须重新设计机器人的程序,仔细思考它每一步的动作。调整整条生产线,可能要浪费数周甚至更多的时间。
但Baxter已经消除了这些缺点。它可以自动识别误闯车间的人类并停止动作;而如果生产任务改变,我们只需要让一名工人牵引着它走一遍生产流程,就能让它学会新的本事。这反映出工业机器人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那就是编程的“傻瓜化”。我们不需要大量专业的程序员,而可以用“言传身教”代替编程。这就像办公室白领可以不懂高等数学,却能通过Excel等电子表格软件完成复杂的运算,做出精美的报表一样。
因此,未来已经清晰地显现在眼前,机器人会越来越多地取代蓝领工人的工作。想想看,绝大部分蓝领工人所从事的,不就是重复性的机械劳动吗?甚至可以说,正是“中国制造”(大型代工厂)给了Baxter的发明者灵感,让他决定发明一种取而代之的机器,使美国企业可以在本土设厂。
在蓝领之外,很多人们曾认为只能由人完成的工作,如今也可以为机器人或者人工智能所取代。美国曾有研究机构进行过一项广泛的调查,最终得出的结论认为,最不可能被机器人取代的工作,或许是美甲沙龙的师傅。这种既需要艺术创新,又需要顾客与美甲师傅互动的工作,对于目前的人工智能还显得比较难。一些与此相似的工作,比如照顾老人或残障人士,也因为涉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而暂时不能为机器人所涉足。
但是,这样的结论正随着科技发展而逐渐被颠覆。在美国等移民国家,照顾老人的工作一般由来自贫穷国家的移民担任;但在一些同样面临老龄化问题的非移民国家,比如日本,助老机器人已是一个飞速发展的领域,而其可靠性和带给用户的满意度也在不断提升。
至于其他的很多工作,对于机器人或者人工智能来说就更是不在话下。比如说,大部分白领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大量数据图表写作分析报告;而同样的任务如今已经可以由电脑软件自动完成,而且准确率更高。
而在曾被认为是人类“专利”,以创造性取胜的艺术领域,人工智能“艺术家”也在崭露头角。这是因为,艺术创新的本质,其实就是将各种既有的素材,以新的、更佳的形式组合起来。因此,只要有宽带网络和足够大的数据库,人工智能“艺术家”已经能创作出优美的钢琴曲和绚丽的抽象画,而且无法被人类欣赏者分辨出来。虽然这些音乐和画作通常只用在一些不为人注意的场合,比如餐厅背景音乐、手机铃声和旅馆房间装饰画,但它们实际上已经迈过了“艺术品”的门槛。
机器人取代越来越多原本属于人类的岗位,势必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比如说,在中国、印度和墨西哥等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凭借较低的人力成本发展制造业,是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但如果机器人也能胜任,大量蓝领工人乃至办公室白领会失业,而且没有新的工作岗位可以接手,这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类似的情况也可能会在发达国家中出现,服务业的失业潮,乃至占据先进机器人的少数企业主暴富带来的贫富分化,也会成为社会动荡的导火索。
一些科幻小说描述了机器人供养人类,或者在击败人类后“施舍”人类的未来社会;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解决机器人技术发展带来的人类失业问题,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