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人类是如何驯化自己的?

来源:    发布日期:2014-11-04 11:23:56   阅读量:0

文/赵斌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

上周末,与家人一起看了正在热映的《超体》。之前看到有影评说这部影片突破了以往千篇一律以视觉冲击为主的科幻片套路,而是以故事情节取胜,探索人类自身的潜能,成为北美暑期档的票房黑马。

有一种说法:人的大脑只使用了10%,先不说这种说法的来源如何,但至少流行了一个世纪了。那么随之一个问题是,如果对人的大脑进行更多开发,结果会如何呢?电影中一名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故事情节也由此展开。主人公露西在吸收了CPH4后,脑洞大开,像游戏一样从20%一路打到100%爆机。然而,这是可能的吗?

人类一直以来就想花大力气提高自己的身高和智力。但是,人长得太高,心脏负担加重,也难以把血液泵上去,所以多数人都在2米以下,这就是进化折衷理论,它适用于人的物理特征,也同样适用于人的智力。婴儿大脑受到母亲骨盆的限制不会增大太多,因此人类的聪明是有局限性的,任何超常的思维能力都可能带来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

相反,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并没有过分开发大脑,而是不断发明新东西来弥补人类物理性状的不足,并不断驯化自己适应新的环境。这就是我想介绍的一篇发表在《自然》周刊上的文章:我们如何驯化自己成为现代人。

说一个人是“驯化”的,他也许会不太高兴。但是,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可能要逐步习惯这种说法。科学家认为,“自我驯化”是物种进化的关键。人类颌骨减少,脸庞变平,男性侵略性降低,这些变化就像那些与我们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动物一样得到了驯化,尤其是男性,变化更加明显。伴随着行为的改变,帮助人类进化出了复杂的语言,他们共同生活在一起,合作创造精致的文化。

其实,对人类自我驯化的研究历史可追溯到1871年的查尔斯·达尔文。他写道:“人在许多方面可与那些经长时间驯化的动物相比较”。达尔文还首次发现,在不同的动物中驯化选育产生了类似的作用,称为“驯化综合特征”。自达尔文的时代开始,人们开始论证和扩展这种观察,识别驯化综合特征的元素。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一个著名研究中,俄罗斯研究人员发现,圈养的银狐经饲养驯化表现出一套特定的性状,如头上的皮毛出现白斑,尾巴开始卷曲,雄性出现“雌性化”的脸,头骨也并不比雌性大,鼻子变短,耳朵松软而下垂等。

那么,这些驯化综合特征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也有所体现。研究人员还找到了一套相关的行为和解剖学变化依据。人和动物雄性有天生好斗的本性,但是在进化过程中,一些动物已经克服了在遇到人类或不熟悉的同类成员时的恐惧和压力,不再那么好斗了。其他物种,如海豹和远古的猫,也可能自我驯化得能与人类生活在一起了。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人类祖先身上。

由于更多的宽容和更少的敌意,自然选择塑造了人类的行为和外表。一项研究分析了13个生活在8万年前的早期智人眉骨、脸部形状和颅腔容积的投影,并与41个生活在3.8万至1万年前的现代人类以及全球近代人类的1367具头骨样本进行了比较。他们发现,在过去的8万年中人类的眉骨缩小、面部缩短,我们的祖先开始表现出象征性行为并开始在全球传播。特别是在1万年前农业发明以后,颅腔容积继续缩小。所有这些变化都会使男性的脸看起来更像女性,这与睾酮水平低有关。社会容忍度高,睾酮和应激激素水平就会降低,这体现在男性身上,就是面部女性化。对狗的DNA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调节侵略基因会影响脸部形状的发育。

因此,自然选择引发了人类延缓发育和减少侵略性的过程。狩猎者容易动怒杀死他的敌人,与他保留了更多的侵略性有关。随着社会关系对人类生存变得越来越重要,人类祖先所采用的死刑,淘汰了那些具有强烈对抗攻击性的男性。因此,虽然人类本身也是好斗的物种,但只有选择让男性共同合作,才能让这个物种更好地维持下去。原来,人类走向合作、倡导和平,其机理居然隐藏在生物进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