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癌症的“自我修养”
文/夏志(美国生物学博士生)
每次开启癌症这个话题,都会引发大家的一声叹息。有一种说法,只要人活得足够长,那么每个人都会得癌症,这一说法也得到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提供的《2014年最新研究解析中国肿瘤流行病谱》的支持:按照平均寿命74岁计算,每个人一生当中患恶性肿瘤的几率是22%。
癌症并不是人类社会进入高速化发展的现代才出现的,追根溯源有一定困难,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的癌症出现在一条1.1万年前的狗身上,这条狗通过交配将癌细胞转移到了其他狗身上,这种癌症得以存续至今。此结论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的Elizabeth Murchison等人研究得出的,这一结论发表于2014年年初的《科学》杂志上。
自分子遗传学兴起后,癌的运作方式才真正被揭晓:我们的DNA遭到破坏,控制不住某些细胞,它们肆无忌惮地生长,对人体其他的细胞造成影响;它们还会在人体流动,把坏的影响带到身体其他的部位,去影响其他的细胞。这是一个恶性的死循环,患者会出现很多有损身体健康的症状,最终导致死亡。
我们体内的细胞每天都在更新着,人体这部机器要维持正常运转全靠它们,其中有三个角色尤为重要,一种是促进细胞生长的原癌基因,一种是控制细胞过分生长的抑癌基因,还有一种是检查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是否出错的蛋白质。
如果用一个场景来形容它们之间的配合,大概会是这样的:假设你(细胞)在跳舞(正常代谢),跟着老师学着固定的动作,你做错了老师就会纠正你(DNA错配修复蛋白质)。可突然你嚼了炫迈口香糖(原癌基因发生变异),于是就变得“根本停不下来”(不停复制),这时候你的朋友把音乐关掉(抑癌基因发挥作用)了,你就停下来了。
人人都有患癌风险,这句话没错。我们每个人都有原癌基因,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得癌症。人体细胞发生癌变是突变累积的结果,这个突变点可能来自于遗传、病毒、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遗传会使携带不良突变的个体患癌症的概率比正常人高,环境、病毒等外界因素则是会长久刺激人体免疫应答系统,是诱发癌症的重要因素。喝酒、抽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也是引发癌症的因素之一。
许多癌症在被发现时就已经是晚期了,除了患者平时对身体不适没有留意外,与检测技术也有关系。有的癌症并不那么容易发现,传统的血液测试、X射线影像和核磁共振技术没有办法让医生看清病变位置,可能出现漏检错检现象。
癌症的防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如何防癌,专家们动用了十八般武器,各展其能。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肯尼斯·金茨勒教授认为利用蛋白质谱来寻找基于蛋白的癌症标志物尤其重要,而发展基于血液、粪便或尿液中的肿瘤游离DNA以进行癌症检测也是有效的手段。
另有科学家发现,微小核糖核酸在各种肿瘤中都有异常表达。由于微小核糖核酸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活动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且稳定性高于某些蛋白质,于是不少的机构正在尝试用微小核糖核酸作为生物标志物来测定癌细胞。
既然癌症与基因有关,那么想办法发现癌症的致病基因,将是诊断癌症的可靠依据。基于此思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领导者之一,哈佛与麻省下属的Broad Institute院长Eric Lander更加倾向于使用基因测序这一最新手段。并认为,随着成本的不断下降,在未来的五六年内,我们将有可能获得疾病基因的完整目录。
值得强调的是,如果正确预防,癌症并没有那么可怕。据世界卫生组织称,通过改变或避免以下几种主要危险因素,30%以上的癌症可以得到预防:烟草使用、体重超重或肥胖、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低、缺乏身体活动、酒精使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城市空气污染、家庭使用固体燃料产生的室内烟雾。当然,提前接种针对人乳头瘤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的疫苗,减少暴晒时间,亦可对预防癌症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