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的罪与罚
酒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人好酒,且年消费量巨大,就在去年,外媒评出世界10大最爱喝酒国家,中国就位列第二(第一是英国)。而喝酒是否有益,一直以来都是争论不休,至今仍无定论。
长久而深远的“酒文化”,驱使着中国人好酒,但中国人骨子里其实是缺乏‘饮酒基因’的。2011年,《人类遗传学年报》发表了复旦大学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显示,中国人普遍缺乏一种能将酒精迅速降解为乙醛的ADH1B基因。而在此过程中,乙醛还需要乙醛脱氢酶的帮助,才能降解为乙酸,最终被人体代谢掉。可不幸的是,中国人中50%的人恰恰同时缺乙醛脱氢酶这种关键基因。最终,由于此酶的缺失,造成有毒的乙醛在人体内大量积累,对人体各器官造成损伤。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会致使人脸部的很多毛细血管破裂,并造成脸部泛红,即“红脸”的由来。
2013年12月,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项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在此研究中他们说到,酒量大小及有无酒瘾,更大程度上是由先天,而非后天锻炼养成的。他们通过培育好酒的老鼠,证实了酒量可极大程度的通过遗传稳定的传递给下一代。
目前确实有很多“喝酒有益”的研究。2011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与不喝酒的人相比,每天定量喝酒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降低25%。同年10月份《美国实验生物学学会联合会杂志》还称红酒中的 “白藜芦醇”可通过影响雌激素进而阻止乳腺癌细胞生长,从而防癌。
但也有很多研究认为,喝酒有害健康。2011年 11月的《纽约时报》报道了哈佛大学医学院对10万名护士长达20年的跟踪案例。通过调查后发现,酒精的摄入会使女性患乳腺癌风险上升,且此影响是累加的。2012年,《自然》杂志指出:即使少量饮酒,也有害健康,会损伤和促成大约60种疾病的患病机会。而几个月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教授理查德·桑巴团队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研究表明,红酒中的白藜芦醇可能并没有延年益寿和预防疾病的作用。此外,酒能伤肝,在国际学术界早有定论。大量研究显示,长期饮酒可致体内多种营养素缺乏。长期过量饮酒会损伤肠黏膜,肝细胞,还会使男性出现精子质量下降等。
各种相悖的研究成果已经让科学界纠结成了一团麻绳,是是非非曲直好坏难以理清。个人认为,酒研究的问题,主要还是出在观察性研究这个方法上。研究者只是通过跟踪调查发现问题,推出结论,但调查结果并未将其他多个致病因素结合考虑。
当然,基因差异的影响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在很多年前,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发现酒能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很可能与基因有关。他们的研究发现,有这样基因经常适量饮酒,患心脏病的机率却降低82%。究其原因,是此基因可减缓酒精代谢的速度。我们知道,酒精在体内停留是有好处:既能提高血液中有益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还能防止血栓的形成,从而可减少患心脏病的机率。
而在2012年,《细胞代谢》杂志也刊登了哈佛医学院的另一项类似研究。其中提到,红酒中的白藜芦醇,能通过SIRT1基因提高线粒体活性,从而延长健康寿命。但此文章中特别强调了基因的重要性:在没有线粒体增强基因SIRT1的情况下,白藜芦醇是并不起作用的。这也很好地印证了前面所说的,喝酒是否有益跟体内有何种基因,以及个体的差异性是密切相关的。?
所以,论起喝酒是否有益身心,这不是可以一以概之的简单课题。不过,随着一些酒企出于利益考虑而进行的广泛而脑残式的宣传,健康问题已经不是人们思虑是否要饮酒的第一动因。通过这种洗脑式的“轰炸”,常常会让人造成错觉,进而倾向于增加饮酒的频次和度量,患上心瘾。这种广告轰炸对人的选择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应是大家亟需重视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