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过度医疗与“过低”医疗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9-10 16:38:00   阅读量:0

  过度医疗,即超出实际需要的医学检查和治疗,既造成了巨大的医疗资源浪费,又对公众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已成为我国医疗健康服务界的恶疾。政府机构、学术团体、公众舆论和公共媒体,都曾对“过度医疗”进行过一波又一波的口诛笔伐、检讨反思。对于这个恶疾,虽然还远未找到有效的治疗办法,但毕竟,它已成为了过街之鼠,虽然打不着,总还可以对它吐几口唾沫。

  而与过度医疗相对应的另一种现象,即确切有效的医疗服务的使用不足,却远未得到应有的关注。这种现象,英文通常表述为“underuse”。我搜肠刮肚数载,还没有想出一个与之意义贴切而又顺口的中文词,姑且称之为“过低”医疗。将“过低”打上引号,是期盼能得到高人指导,找到一个更好的词来代替。

  古话里说,“过犹不及”,我想反过来,也可说“不及犹过”。在我国,“过低”医疗,就其对公众健康的危害而言,并不逊于甚至可能远甚于过度医疗。

  例如,高血压是危害我国公众健康的元凶,每年至少造成100万人的过早死亡,数百万人的残疾。对于高血压,我们早有了简单方便的筛查诊断方法,也早有了确切有效、副作用很少、价格低廉的治疗药物。尽管如此,我国两亿多高血压病人中,半数以上甚至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而那些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的病人,大约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得到了充分有效的降压治疗。每每想到这个“十分之一”,我就感到痛心,也常常思考和查寻其中的原因。我国医疗体制中的一个缺陷(我一直认为是最为关键的缺陷),是人们没有自己的家庭医生。高血压病人去拥挤的医院就诊,但繁忙的医生们既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足够的耐心为病人仔细调整药物,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很多病人,对高血压的危害认识不足,听之任之,也是原因之一;也有很多病人,包括我曾治疗过的一些高官富豪,机械地理解“是药三分毒”之类颇为流行、听上去很有道理,实际上含糊笼统的“忠告”,或听信一些媒体出于各种目的(多数是为推销一些来路不明的“保健品”)对现代降压药的妖魔化宣传,而拒绝服用降压药。

  又如,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容易危及生命的疾病。对于这种疾病,特别是其中一类称作“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的疾病,现在多数城市医院,都可提供一种相对安全、痛苦小且确切有效,甚至可挽救生命的治疗,即“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去年我和几位同事在北京几家医院,进行过一项初步调查,发现将近四分之一的老年“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由于本人或家属的拒绝,没有接受这种有效的治疗。我们将这项研究,写成了一篇学术论文,投到一份国际期刊。几位国外的审稿专家,都对有如此之高比例的病人,拒绝这种明确有效的治疗,感到“震惊”或“难以置信”。实际上,就我国全国而言,情形还要远为糟糕。前几个月,中国心脏中心的几位专家,在著名的《柳叶刀》发表报道,在2011年,我国“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中,只有27.6%,也就是不到三分之一的病人,接受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我们对病人为何拒绝“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进行了探讨,发现病人和家属对医院和医生缺乏信任,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再如,大多数早期癌症,包括早期发现的肺癌、肝癌、乳腺癌等,可以通过手术获得治愈。但有很多病人,却出于种种原因,拒绝接受手术治疗,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国仍有很多人相信,手术会“大伤元气”。实际上,随着技术、器械和管理的进步,现代麻醉的安全性已很高,大多数手术对人体造成的损伤也相对较小,或为时短暂。对有适应症的很多疾病,外科手术常可提供立竿见影,一劳永逸的治疗。这些疾病的患者,因一些陈旧的迷信或一些流行的“标新立异”的观点的误导,失去有效手术治疗的机会,实在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