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操作系统能赢得中国用户吗?
在世界上的大多数个人电脑用户看来,微软公司的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是他们唯一的选择。但除了Windows之外,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也包括苹果公司的Mac OS,以及形形色色的基于Linux内核的操作系统。在这后一类操作系统当中,有相当多的成员将源代码告知公众,使人们能了解其运作模式,而且分发、使用和修改也不受限制。这一类操作系统,比如2004年诞生的Ubuntu,被称为开源操作系统。
开源操作系统在技术方面的优势不必赘言,它们免费,允许用户根据自身需求加以定制,乃至自行寻找系统漏洞并加以改进,而且没有出于商业利益故意留下的程序漏洞“后门”,同样也不易因此被黑客利用。在服务器领域,开源操作系统因其技术优势而受到欢迎;但这一类操作系统,为何在个人电脑领域没有Windows那样的人气?
今年10月,随Ubuntu的13.10版同步发行的“中国风”衍生版UbuntuKylin(下文简称“UK”)操作系统,就从某种程度上回答了这个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自从Ubuntu操作系统出现以来,世界各地的一个个项目团队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分别基于Ubuntu本身搭配不同的软件,开发出了一组服务于不同用户的操作系统,比如面向追求“轻便”系统者的Xubuntu和Lubuntu,面向学校用户的Edubuntu等等。而UK的目标,则是打造最具中国特色的开源操作系统,亦即Ubuntu的“中国版”。或者说,这个操作系统会通过建立更为适合中国用户的“软件生态环境”,以提供更佳的使用体验。
包括Ubuntu在内的大多数开源操作系统都支持中文,但这种支持往往不是完美的。杂志社的美编大多很清楚,如果将中文文本直接填入英文杂志所用的版式,那么排出来的版面往往会怪异甚至丑陋,这是因为中文和英文字符有着不一样的高度和幅宽。类似的难题在电脑软件领域也同样存在,将一种英文软件翻译成中文,不仅需要翻译文本,还可能需要对界面重新设计,以免出现汉字显示不完整的问题。此外,对于开源操作系统来说,中文字体往往是最大的瓶颈。高水平的商用中文字体收费高昂,绝非开源软件所能承受;而由于文字数量众多,制作一套中文字体的工作量极为庞大。这两方面的因素,使开源字体的显示效果难免不佳,以至于很多人在Ubuntu中打开Windows下写成的文档,会感觉字体非常别扭。
另一个影响开源操作系统“人气”的瓶颈在于应用软件的开发。操作系统的开发者,并没有实力和精力去开发每一种应用软件,而只能有赖于第三方的力量。但这就要求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之间的接口应该是固定的,从而使应用软件开发者工作方便。而这一点,正是许许多多开源操作系统的软肋。中国民间力量自行研制开源操作系统的历史其实并不短,但大多数系统的开发者并没有把它当做一种产品来考虑,从而没有为第三方软件做好足够“友善”的接口。
UK在研发期间,就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说,开发团队努力设计好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接口,乃至帮助第三方的应用软件开发者进行开发,使深受中国人喜爱的WPS和金山网盘等软件能在UK上流畅运行。此外,UK也着眼于那些中国人急需,而Ubuntu软件库中却不能提供或不够方便的软件,比如与农历和节气相关的应用程序、更为高效的中文输入法等与汉语语言习惯和中国民俗直接相关的内容。
UK系统的“中国风”,并非一些仅仅流于表面的文化元素,而是希望赋予中国个人电脑用户更佳的操作体验。事实上,至少对于中青年电脑用户来说,适应一套全新的操作系统并不需要太多的时间成本。Mac OS系统凭借良好的使用体验,“夺走”Windows不少用户,就已经为这种说法提供了明证。如果UK系统能拥有比Windows更佳的操作体验,它就有可能走进更多的家庭。
陈越,中国开源软件中心社区技术与运营总监
(注:本文由记者马之恒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