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型火箭“长征九号”计划2028年首飞
航天
中国重型火箭“长征九号”计划2028年首飞
备受瞩目的中国重型运载火箭“长征九号”目前正在开展论证,计划于2028年首飞。9月18日,中国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司长李国平介绍了我国未来的航天规划。他透露,该型火箭主要瞄准未来深空探测需要,根据初步设计,其运载能力将是“长征五号”的5倍。
据悉,重型运载火箭“长征九号”,是为载人登月、深空探测而设计,其高度将超过90米,芯级直径达到10米,低轨运载能力100吨左右。
通信
我国成功发射2颗北斗三号卫星
9月19日22时0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
据悉,两颗卫星均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13、14颗组网卫星,也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37、38颗北斗导航卫星。两颗卫星上首次装载了国际搜救组织标准设备,将为全球用户提供遇险报警及定位服务。
遥感
中科院助蒙古建立旱情遥感监测系统
9月17日,由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发的蒙古旱情遥感监测系统正式移交蒙古国家遥感中心使用。据介绍,该院吴炳方团队完成了旱情遥感指数适应性分析,提出了分区、多指数的蒙古旱情遥感综合监测模型,克服了旱情遥感监测技术时空适应性差、单一指数无法精确刻画旱情发生及变化等难点,结合蒙古大陆性气候特点,定制了该系统。
交通
新一代碳纤维地铁车辆问世
9月18日,在德国举行的柏林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展上,中车青岛四方公司正式发布了新一代碳纤维地铁车辆“CETROVO”。与采用钢、铝合金等传统金属材料相比,该车的车体、司机室、设备舱分别减重30%以上,转向架构架减重40%,整车减重13%,在节能环保、舒适、智能等方面实现全面升级。
科技奖励
吴宜灿获欧洲聚变核能创新奖
当地时间9月16日,欧洲聚变核能创新奖颁奖典礼在意大利举行。中国科学家吴宜灿获此奖项,以表彰其在核能中子物理前沿领域的开创性贡献。欧洲聚变核能创新奖由欧盟委员会2014年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
科考
“大洋一号”完成第一航段科考任务
9月16日,执行中国大洋48航次任务的“大洋一号”靠港舟山补给,并进行第一、二航段交接。本航段实际海上作业48天,保障了“海龙”重大装备的试验应用,完成了地质箱式、磁力、浮游生物拖网、重力柱等16项作业内容。
据了解,本航段科考开展了“海龙Ⅲ”ROV的试验性应用,采集到结壳和结核样品6.53千克,以及海绵、海百合、红珊瑚等6类生物样品,观测到生物个体1280余项;完成了“海龙11000”ROV的6000米级试验,最大潜深5630米,完成了七功能机械手释放标识物,水下作业时间长达13小时。
天文
中国天眼已发现44颗新脉冲星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经过两年的紧张调试工作,现已经实现了跟踪、漂移扫描、运动中扫描等多种观测模式。截至目前,“中国天眼”已发现59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44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
古人类
东北发现似“海德堡人”古人类头颅化石
9月12日,河北地质大学对外宣布,著名古生物学家、河北地质大学教授季强在海德堡人类型化石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科学发现:在我国哈尔滨首次发现海德堡人类型化石。古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河北地质大学客座教授倪喜军亲临现场并表示,这不仅是中国的首次发现,也是亚洲的首次发现。该古人类头骨化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早期古人类化石之一。
经季强教授和倪喜军研究员初步鉴定,该海德堡人类型化石眉骨宽厚,头盖骨长圆形,眼眶孔很大,吻部稍微前突,推测年龄为40万年-20万年,时代可能会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