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已具备系统发现脉冲星的能力
天文
中国“天眼”已具备系统发现脉冲星的能力
自去年9月25日FAST(中国“天眼”)望远镜落成启用以来,经过一年多的调试,望远镜的多个系统已经调到了设计指标,灵敏度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今年8月开始,“天眼”试观测中陆续搜寻到了一批高质量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6颗得到了观测认证。这标志着中国“天眼”已经有系统发现脉冲星的能力,未来有希望做出系统的脉冲星发现以及其他天文发现。
生物
国内规模最大 “生物银行”启动
国内最大“生物银行”——上海张江生物银行近日启动。上海张江生物银行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生物银行,其储存能力达1000万份,将为重大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重要的生物样本资源采集与共享应用。上海张江生物银行将在国内率先建立“幽门螺杆菌及其耐药菌株库”“幽门螺杆菌、慢性胃病、胃癌队列样本库”及“肠道微生物样本库”等重大专病生物样本库,为“中国幽门螺杆菌分子医学中心”临床研究与转化研究提供支撑,以快速高效地实现幽门螺杆菌以及胃癌等相关疾病个性化精准诊疗。
古生物
科学家揭示最古老树木生长模式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对外宣布,由中、英、美三国学者组成的团队在一项最新研究中揭开了最古老树木——枝蕨类植物生长的奥秘。出现在中泥盆世晚期(距今约3.9亿年)的枝蕨类植物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大型树木,现在已经灭绝。与现生树木不同,它的茎干中并非只有一个维管束,而是由多个维管束形成了一个网格系统,这种树木可拥有数十套互相独立的年轮。
动物
中国科学家培育出基因编辑瘦肉猪
中国科学家10月23日宣布,他们利用基因编辑方法培育出一批健康的瘦肉猪,比正常猪脂肪少24%。这项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赵建国领导完成,该研究团队通过新一代基因编辑工具CRISPR,向猪细胞内插入一种叫解偶联蛋白1(UCP1)的基因,减少脂肪沉积,增加瘦肉率,最终培育出的猪比正常猪脂肪少24%。这为猪的新品种培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也为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快速改良猪的数量性状提供了概念验证。
科学奖励
两位“核潜艇院士”获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
10月25日,何梁何利基金2017年度颁奖大会举行,52位科学家获奖。著名核动力专家,我国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核电站建造、自主设计和创新的领军人物彭士禄院士;核潜艇总体设计专家,为我国核潜艇的创建升级、跨越发展和探索赶超作出重大贡献的黄旭华院士获本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为100万元港币(约合85万人民币)同时,34人荣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6人获得“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交通
全球首列“智轨”列车湖南“开跑”
10月23日下午,在湖南株洲市区的神农大道上,我国首条智能轨道快运系统示范线一期工程完成基本建设,启动线路匹配测试和试乘。这标志着首列采用虚拟轨道跟随控制技术的“智轨”列车实现上路运行。据悉,智轨建设周期仅需1年、造价较现代有轨电车每公里节省1亿元、可与汽车共享路权。
航天
风云四号和碳卫星数据 免费向全球开放
中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和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的数据产品将对全球用户免费开放。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和碳卫星是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对全球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风云四号卫星于2016年12月发射,今年9月在轨交付,标志着中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成功实现了升级换代。目前风云四号已完成卫星平台和载荷的测试工作,卫星状态稳定,性能良好。中方正组织开展包括云、大气、地表状态等多种产品的测试,计划于2018年初开始正式投入使用,其数据和产品届时将免费与国际用户共享。碳卫星于2016年12月成功发射,目前已顺利完成了卫星在轨测试,各项功能性指标满足研制要求。
医疗
国内首个埃博拉疫苗将在天津量产
10月1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重组埃博拉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的新药注册申请。该疫苗是由我国独立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重组疫苗产品。在此之前,全球仅有美国和俄罗斯两个国家具有可供使用的埃博拉疫苗。与国外的液体剂型埃博拉疫苗相比,此次研发的冻干剂型埃博拉疫苗具备更为优良的稳定性,特别是在非洲等高温地区进行运输和使用时,具备更加突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