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吕昭云:完成新药产业化“临门一脚”

来源:    发布日期:2015-09-01 19:40:53   阅读量:0

 

  文/记者 罗中云

  “干我们这行,就得有科学态度,就得实实在在,来不得半点取巧的东西。”

  人物简介:吕昭云,男,汉族,高级工程师,现任北京协和药厂厂长助理。2004年6月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药物制剂专业,获硕士学位,同年7月作为引进人才来京工作,历任北京协和药厂研发项目负责人、技术工艺室工艺组长、室主任、副总工程师、厂长助理。

  在一间不算大的办公室里,看起来文质彬彬的吕昭云近来也变得风风火火起来。作为北京协和药厂(以下简称“协和药厂”)的厂长助理,吕昭云已经习惯了这种忙忙碌碌、风风火火的工作状态。在以前,由于主要负责具体的技术研发等工作,虽然也很忙碌,但工作内容显然还是要比现在单纯不少。

  协和药厂背靠新药研发的“国家队”—— 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药物研究所,从技术实力来说在国内罕有比肩者。只不过作为协和药物所的下属企业,协和药厂更加侧重于新药的产业化生产,并不做基础的药物研究。“但不做基础研究,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没有技术研发,相反,我们需要投入很大的技术力量在药物规模化生产前的中试等环节,清除新药产业化前的各种技术障碍。”

  扫清新药品种规模化生产的技术障碍

  事实上,任何新技术或新产品,在进行规模化生产前都会或多或少有一些技术问题需要解决掉。而解决这些技术问题所做的实验,就是所谓的“中试”。吕昭云同事们所做的工作,就大多和新药的中试及工艺的二次创新有关。

  他举了个例子:原料药的制备常常有“提取分离”这样一道工序,在基础实验阶段,由于分离的量很小,往往会用一种“过柱法”,被分离物经过硅胶柱时,就会被硅胶柱吸附分离,这种方法实验室应用很方便。但到了后期的中试甚至规模化生产阶段,硅胶柱以及洗脱溶剂的用量会比较大,容易造成环境污染。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办呢?这时规模化生产前中试工艺的选择等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吕昭云当然也会遇到这种情况,有一个品种经过反复的实验,最后用一种“重结晶”的方式解决了问题,简单说就是放弃了硅胶柱层析法,而是直接应用一些有助于被提取物结晶的特殊溶剂通过多次重结晶,从而达到“提取分离”的目的,工艺更简单、可控,更有利于产业化。

  协和药厂是国内重要的抗肝炎、抗肿瘤及心血管类药物的生产企业,尤其是独家生产的一类新药双环醇,在抗肝炎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药厂新药产品中,既有注射剂,也有片剂、胶囊等类型。不同的产品在基础实验阶段和中试、量产等阶段面临的现实条件不一样,其适宜采用的工艺条件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片剂新产品有时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在实验室阶段,因为样品需要量较小,比如压几十片、上百片,用手工操作就可以完成,但到了中试或者量产阶段,必须要求自动化生产,对于药物颗粒的流动性、可压性就有要求,但做基础研究时未必能考虑到这些因素。”吕昭云说。

  对于这种情况,吕昭云表示,一方面我们要通过中试研究来解决,使新产品工艺适应规模化的生产;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探索从“根”上解决问题,即在前期的基础研究阶段,就有生产人员参与,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以减少后期的技术障碍。“不要小看了这个环节,有些表面看起来很先进、很有前景的技术或产品最后不能实现量产,也就意味着无法进入市场,一切就都得推倒重来!”

  解决关键技术难题,推动缓控释片产业化

  尽管作为厂长助理,吕昭云负责的事务更多了,也更杂了,但新产品的中试与产业化研究等仍是他各项工作中的“重头戏”。协和药厂的一大块业务是缓控释片的产业化,吕昭云和同事们在做这块工作时,就曾遇到过一些技术难题,其中的一个难点就在于用的物料是高分子材料。

  这种高分子材料比较轻,黏度大,容易粘在设备上,影响压片,进而影响整个生产过程。后来经过中试,调整了部分工艺和参数,使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不过吕昭云也表示,缓控释片正式量产上市还有一些步骤要走,在正式量产时可能还会遇到新的技术障碍。“但这都很正常,从基础研究到产品上市,中间肯定要经历应用研究这一环,我们就是要不断地发现问题,找到更合适的工艺或参数,让新产品顺利实现量产,上市为消费者服务。”

  当然,一项技术难题的解决远不如说的那么轻松。每次遇到新问题,吕昭云总是要和其他同事一起商讨解决办法,查阅很多的资料,仔细推敲做基础研究时确定的工艺、控制指标等,然后结合中试面临的新情况进行分析,一遍一遍地校正调整。“到了关键时期,上下班的概念都没有了,多数时间就待在实验室。”吕昭云说,“不过搞研究的都是相近的流程,不光我们这样,其他人也是如此。”

  11 年辛勤耕耘,让好产品真正走向市场

  吕昭云 2004 年从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制剂专业硕士毕业,当年作为引进人才来到协和药厂。11 年间,通过和同事们的协作努力,很多重大创新型药物最终得以实现量产,走向市场。

  据介绍,11 年来,吕昭云带领团队先后研制申报厂内新产品达 17 个(以文号计),获临床批件2 个,生产批件12 个,即将获得生产批件 3 个;完成药厂已有产品增加规格、工艺优化等项目 12 项。开发的新产品中既包含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也包含 3.1类的新药,还包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给药系统。

  特别是作为制剂产业化负责人,吕昭云和同事们一起攻关,成功突破了双层渗透泵控释片剂型的产业化瓶颈,解决了双层片压片收率及渗透泵薄膜衣产业化包衣工艺难题,完成了双环醇渗透泵控释片中试生产与验证,使得这一具有行业领先性的产品得以成功申报临床并获临床批件,为其最终上市铺平了道路。

  由于在新药产业化领域表现突出,2008 年,吕昭云还入选了“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12 年获评大兴区“新区优秀青年人才”,并在2014年荣获“第二十二届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标兵”荣誉称号。“这些东西其实也没什么,最主要的是我们的工作能切实解决行业的问题,能让好产品真正走向市场。”

  干制药行业就得既讲科学,更讲诚信

  吕昭云早年在一所中专学校读书时,学的是文秘专业,后来通过高考考上了湖南中医学院中药制药专业,毕业后在一家医院药剂科工作。但不甘于平淡的吕昭云两年后又考上了沈阳药科大学药剂学专业读硕士,之后才来到协和药厂。应该说,从大学本科开始,吕昭云与药物制剂打交道已超过二十年,对于药物的研发与产业化有着颇多的感触。

  在他看来,目前有两方面尤其需要改进,一是新药项目审批与决策,现在有主导权的人大多来自于高校、研究机构,多数从事的是基础研究,而处于市场化前沿的企业研发人员较少,这很容易造成研发与市场的脱节。二是行业中的研究风气需要改进,比如很多人在做实验记录的时候,只记成功的过程,不记失败的过程。虽然实验报告会很漂亮,但这显然是不诚实的,会产生误导作用。

  “搞研究,做实验,肯定会有失败,而且会占多数,这些失败的过程也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当然要做好记录,不然和造假没有什么两样。”吕昭云说,“干我们这行,就得有科学态度,就得实实在在,来不得半点取巧的东西。”

  TIPS:

  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计划

  “重大新药创制”是我国一项大型科技计划,旨在在一定时间内研制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药,建立一批先进的技术平台,形成支撑我国药业自主发展的新药创新能力与技术体系,从而推动医药产业由仿制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战略性转变。2008~2010年,吕昭云曾作为制剂产业化负责人承担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