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监测仪可发现偷猎者追杀大象事件
《当代生物学》
地震监测仪可发现偷猎者追杀大象事件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使用地震监测仪跟踪野生大象的新方法。这种方法甚至可以保护大象免受偷猎者袭击。
英国研究人员利用地震监测仪记录了野生大象在肯尼亚行走时产生的地面振动,目的是研究这种振动的传播距离,以及它如何受到地形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理想的条件下,大象踩踏地面的振动可以传播至数千米外,但这种振动受地形的影响很大。人类的噪音也会对大象的远距离交流造成巨大干扰。当地震监测仪距离大象足够近时,甚至还可以监测它们的行为,并在它们受到偷猎者的威胁而惊慌奔跑时,及时提醒附近的动物保护人员。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希望开发一种更加全面的方法,以便研究大象等大型哺乳动物的行为,但目前仍需要收集和完善更多的实验数据。
《自然·遗传学》
44种基因与重度抑郁风险相关
抑郁症是世界上最严峻、也最难以捉摸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对全球近15%的成年人有影响。科学家最近又发现了会增加患抑郁症风险的44种基因。这项重大发现不仅凸显出抑郁症的复杂性,也可部分解释抗抑郁疗法对一些人有用,却对另一些人完全无效的现象。
研究人员对13.5万余名重度抑郁症患者的基因组进行了分析,并将数据与近35万名非抑郁症患者的基因组进行了比对。结果显示:一些基因变体控制着脑部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和肾上腺素),这些基因正是现有抗抑郁药物作用的目标;而其他基因变体则与脑部神经递质完全无关,这或许就是抗抑郁药物对一些人无效的原因所在。研究人员发现,没有任何一种基因变体是导致抑郁症的严重风险因素,但每种基因变体都会导致抑郁症发病风险略有增加。
《自然·天文学》
太阳死亡后可能变成明亮星云
50亿年后,太阳的生命将走到尽头。但具体的细节一直不甚清晰。科学家最近预测,届时太阳将会变成一个巨大发光“星云”,在宇宙中继续闪耀。一支国际研究团队使用计算机模型运算发现:垂死的太阳不会像此前的假说那样直接消失,而是会变成一片令人惊叹的星云,在数百万光年范围内都可以观察到。日核中的氢元素用尽时,太阳中心就会坍缩,此时核心外部的核反应启动,使太阳膨胀成为红巨星。随后,外层气体逐渐脱离太阳引力,直到太阳失去大约一半的质量。此时,日核将迅速升温,辐射出的紫外线和X射线会将来不及逃逸的残余外层气体变为明亮的等离子体环。如此形成的“行星状星云”将会发光约一万年。
《自然·气候变化》
国际旅游业碳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
研究人员发现,国际旅游业对碳排放的贡献远超想象,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8%,是此前预计的近4倍。
过去有关旅游业碳足迹的量化研究认为,旅游业的碳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2.5%~3%。但是,这些预估一般没有考虑到旅游过程中的交通运输以及目的国餐饮、基础设施和零售服务所产生的碳排放。悉尼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两种不同的核算程序进行了全面分析,一种将碳排放分配到目的国,另一种将碳排放分配到原居住国。他们发现国际旅游业的碳足迹在2009~2013年间显著增加,其中高收入国家对旅游业碳足迹的贡献最大。此外,鼓励低碳旅游的措施并不能限制国际旅游业碳足迹的增加。
《当代生物学》
近乎灭绝的大型食肉动物开始造访陌生地区
近年来,人们在意想不到的地区目击到大型食肉动物的次数越来越多。得益于相关机构的大力保护,某些曾因人类猎捕而一度近乎灭绝的动物数量出现反弹。
杜克大学研究人员综合了最近的科学研究和政府报告,发现鳄鱼、海獭、水獭、灰鲸、猩猩、灰狼和秃鹰等大型食肉动物在“新”生境中的种群数量不亚于传统生境,甚至比后者更丰富。这些动物出现在对自身生存压力本应较大的生态系统和气候带中,颠覆了人们的认知。例如,生活在海草或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鳄鱼,其食谱中鳐鱼、鲨鱼、虾、海牛等海洋生物占了90%,表明它开始对海洋生活非常适应了。研究人员认为,这些意料之外的适应性证明,野生动物可以生活在多种多样的栖息地中,这种现象或许可以为动物保护提供新的机会。
《自然》
新化石为鸟喙演化提供线索
现代鸟类的头骨与其祖先恐龙的头骨存在明显差异——现代鸟类没有牙齿、闭颌肌肉较弱,头骨铰接更明显。由于早期鸟类头骨化石保存不佳,人们一直以来都难以确定这些特征是如何形成的。耶鲁大学科学家在北美洲发现了迄今最古老的鸟喙,为古老的问题提供了新线索。
研究者发现了早期鸟类“鱼鸟”的4块新化石。鱼鸟生活在距今约1亿~6600万年前的北美地区,是一种有齿的海鸟。鱼鸟与现代鸟类关系密切,但它们同时也保留了祖先恐龙的许多特征,包括尖锐的弯曲齿。此次新发现的化石保存完好,其中还包括一颗极其完整的头骨。研究人员利用三维扫描重构了鱼鸟的头部:鱼鸟的头骨上有孔(类似恐龙),以便生长闭颌肌肉;但整体而言,鱼鸟头骨基本为现代类型的铰接式头骨,颚端是小型而原始的鸟喙。这些头部特征,让鱼鸟可以在前肢变成翅膀后有整理羽毛和控制物体的工具。此研究也表明,鸟喙的演化时间早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