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体内也有四季更迭
《科学》
人类体内也有四季更迭
数万亿生命的存亡与我们的饮食息息相关:它们是消化道中的微生物。虽然科学家早已知道食物会对肠道微生物造成影响,但是一项新研究发现:原始部落居民的肠道菌群,会随季节而变化。这表明,人类的肠道与食物时令的“生物节律”同步发展。
居住在坦桑尼亚裂谷的200名Hadza人仍在延用原始的狩猎-采集生活方式。他们在雨季食用浆果和蜂蜜,在旱季狩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与现代西方国家的人群相比,Hadza人肠道细菌的多样性更加显著。这一发现也与Hadza人不患结肠癌、结肠炎或克罗恩氏病的证据相吻合。本研究不仅首次揭示出人类体内的节律变化,也有助于研究人员了解人类祖先在转向农耕生活方式之前的觅食方式和营养结构。
《自然·生态与进化》
布谷鸟比我们想象中更狡猾
因“鸠占鹊巢”而臭名昭著的雌性布谷鸟(即杜鹃,古称鸤鸠)其实并不能发出“布谷”声(雄鸟会通过“布谷”声防御领土)。雌鸟的叫声类似人的笑声,它们在“宿主”苇莺的巢里偷偷下蛋的过程中,往往就会明目张胆地发出这类鸣叫,难道它们就不怕被发现吗?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将雄性、雌性布谷鸟的叫声,以及雀鹰(“受害者”苇莺的天敌)和灰斑鸠(对照组)的叫声录音播放给苇莺听。研究者发现,苇莺在听到雀鹰或雌性布谷鸟的叫声时会表现出相同的警戒反应,但对雄性布谷鸟的“布谷”叫声并无反应。这暗示着:雌性布谷鸟的特殊叫声是在为自己的犯罪行为打掩护。
《公共科学图书馆·遗传学》
工蜂幼虫饮食阻止其成为蜂王
由于喂养食物的不同,雌性蜜蜂幼虫会分别发育成不育的工蜂或负责生育的蜂王。研究人员此前认为,蜂王是在“蜂王浆”的喂养下长大的。而南京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则表明,工蜂幼虫饮食中有延缓发育的营养成分,阻碍其变成蜂王。
研究人员发现,在工蜂的主要饮食——“工蜂面包”(花粉和花蜜的混合物)中,存在大量的植物miRNA(一串非编码的RNA分子,可调控基因表达)。研究者将miRNA添加到了实验室培养的蜜蜂幼虫的饮食中,结果这些幼虫不仅体型较小,卵巢也小于未添加miRNA的对照组幼虫。研究者认为,miRNA可能在进入幼虫肠道后传播到身体各处,从而帮助调节关键基因。不过,“工蜂面包”中的miRNA似乎不是造成工蜂、蜂王之分的唯一因素。
《自然·通讯》
超小天线为微型化技术铺平道路
传统的天线长度通常为几厘米,想把它们继续缩小非常困难——因为金属天线靠“电磁共振”运作,其尺寸必须大于对应电磁波波长的1/10。然而,美国波士顿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发出的微型天线可缩小至1毫米以下。新型天线使用了双层压电材料薄膜,薄膜在受到电流作用时会发生机械振动,导致铁磁体薄膜变形并产生振荡的磁场,从而发射电磁波。而在接收信号时,铁磁体受电磁波影响发生振动,带动压电材料运动,产生电信号。新天线的尺寸只需与压电材料内部的声波波长对应即可,因此可以大幅缩小。基于该技术,科学家将可以开发出可植入大脑的芯片、微型医疗设备等。
《柳叶刀》
少量多次摄入果菜即可降低健康风险
一个人究竟每天该吃多少蔬菜、水果和豆类,才能降低中风、心脏病及其他导致过早死亡疾病的风险?最新的大型研究表明,人们其实不必过分追捧水果蔬菜,每日食用375克即可降低这些风险。研究人员对来自18个国家共13.5万名年龄在35~70岁之间的成年人进行了调查(包括美国、欧洲、中东、南亚、中国及非洲)。他们考察了参与者的饮食结构、社会经济地位、生活方式、健康史等信息,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评估水果、蔬菜和豆类的摄入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风险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在每日水果、蔬菜及豆类摄入3~4次的情况下,参与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最低。在此基础上,每日只需摄入375克的上述食物便可获得最大的风险降低收益(这一食用量可以分为每天三次,每次进食125克)。这一阈值的确定,对于低收入人群的饮食方式有指导意义。
《细胞·新陈代谢》
生酮饮食有助小鼠减肥长寿
“生酮饮食”鼓励人们摄入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替代葡萄糖为主的代谢方式。两项独立研究表明,如果小鼠完全遵循生酮饮食方式,不仅可以降低体重,而且也可以延长寿命。研究人员用标准食物喂养小鼠1年后,将其中的三分之一个体调整为生酮饮食。该组小鼠90%的热量都从脂肪中获取,其余部分则从蛋白质补充剂中消耗。研究者发现,稳定摄入大豆油和猪油的小鼠寿命延长了约4个月。此外,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小鼠在解决迷宫问题时表现更好,记忆力和识别新事物的能力更强。
研究人员表示,小鼠研究只是研究生酮饮食对脑功能影响的第一步。但若想证明该饮食法对于人类的作用,还需要广泛的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