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新化石将智人起源时间提前10万年
《自然》
北非新化石将智人起源时间提前10万年
由于化石记录的空缺,以及许多已有样本实际年龄的不确定性,我们仍然无法确定智人与人属祖先“分道扬镳”的确切地点和时间。此前最早的、被归为现代智人的化石来自东非,约有19.5万年历史。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科学家在摩洛哥Jebel Irhoud的一处考古点发现了早期人类的遗骸化石,对这些化石进行分析后,他们发现了大量与早期智人或近现代智人一致的特征。研究者认为,这些人族化石代表了智人最早期的演化阶段。此外,考古点同时发掘到的石器经鉴定是非洲中石器时代文化所特有,科学家利用热致发光定年法对燧石样本进行了测年,结果表明该考古点约有30万-35万年历史,这也意味着智人的起源时间被向前推进了至少10万年。本研究表明:现代人类的演化过程可能并不仅限于撒哈拉以南,而是广泛分布于整个非洲地区。
《科学》
北冰洋底数百个巨型坑洞系甲烷喷发造就
在北冰洋海底,甲烷气体正从600余个直径逾千米的大坑中逸出。1.2万年前的冰河时代末期,冰盖的后退使海底蕴藏的大量温室气体不再稳定,继而剧烈喷发,形成了这些巨坑。如今,喷发虽然不再剧烈,但海水中仍可观察到稳定的甲烷气柱。
类似的巨坑在西伯利亚冻土层、阿拉斯加海域和挪威海域也有所发现。研究人员表示,甲烷在海底的逸散会导致海水化学性质的改变,但这类甲烷逸出对于大气成分和气候的影响,则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传统抗生素“升级”后抗菌能力显著提升
抵抗细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加入了一位新“战士”——万古霉素3.0。万古霉素是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高危感染的传统抗生素,自1958年起投入使用,此前的1.0和2.0版本曾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如今细菌抗药性的增强,其疗效逐渐降低。
万古霉素3.0由美国Scripps研究所研发,抗菌效果比2.0版提升了25000倍。它能够结合细菌细胞壁上末端为D-丙氨酸或者D-乳酸的蛋白肽,干扰其细胞壁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它还能以一种全新机制瓦解细菌细胞壁结构,并导致细胞膜渗漏,使细菌死亡。这种“三管齐下”的方式若最终成功,人类对抗危险感染的最后防线将变得更加强大。
《自然》
最热行星温度超过多数恒星
国际天文学家发现了迄今已知最热的行星。该行星被命名为“KELT-9b”,围绕距离地球650光年的恒星“KELT-9”公转。KELT-9b朝向恒星的表面最高温度可达4315摄氏度,这超过了宇宙中多数已知的恒星。而其KELT-9星的表面温度则约为太阳的2倍。
KELT-9b是一颗气态巨行星,体积比木星大3倍。由于温度极高,KELT-9b正在逐渐蒸发掉自己的氢元素和氦元素,并像彗星一样拖着一条巨大而明亮的“尾巴”。研究人员认为,由于来自恒星的紫外线照射过于强烈,它终将全部蒸发。本发现将帮助科学家更好地认识行星体系的形成机制。
《自然·通讯》
木乃伊基因揭示古埃及人血统变迁
科学家对木乃伊进行的遗传物质分析表明:古代埃及人的基因与中东民族(以色列、黎巴嫩和叙利亚人)更为相近。
古埃及木乃伊保存着已逝者的很多细节:面部特征、疾病迹象,甚至是纹身。但它们似乎没有保存DNA。很多科学家认为:或许炙热的沙漠气候或是木乃伊制作过程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在很久之前就破坏了所有的基因材料。
德国研究人员收集了151具木乃伊的骨骼、牙齿和软组织样本,并从3具公元前1400年~公元400年间的木乃伊体内获得了全套基因组数据。来自这些样本的测序结果显示:古代居民的血统最接近,而罗马时期之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群基因开始涌入埃及。此次研究采用的基因组测序方法让科学家首次洞察到古埃及普通人的基因组——开启了木乃伊遗传研究的大门。
《细胞》
猕猴“认脸”需动用数百神经元
无需经过思索,人们就可以从人群中认出自己熟悉的面孔——大脑对面部的这种识别机制,已困扰科学家许久。加州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猕猴大脑中有数百个神经元可以协调工作,它们通过关注特定的面部特征而进行识别。
研究人员将2000张不同的人脸图像展示给2只雄性猕猴,同时用功能磁共振成像仪器读取猴子的脑电波,并记录大脑“面部识别区”中活跃神经元的数据。通过解码这205个神经元的活动数据,研究人员甚至可以借此方法,通过读取脑电波来反向重建出8幅人脸照片。这项研究为面部识别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研究者希望,未来通过刺激与面部识别相关的神经元能为盲人呈现“看不见”的视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