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可编程RNA疫苗问世
新型可编程RNA疫苗问世
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师开发出一种能在一周内生产的定制RNA疫苗,可对疫情爆发做出快速反应。经设计后能够编码任何病毒、细菌或寄生虫蛋白的信使RNA(mRNA)分子可被包装到树状大分子(dendrimer)制成的纳米颗粒中。这些直径约150纳米的球形疫苗颗粒接近目标细胞时,可利用与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同样的细胞表面蛋白进入这些细胞,随后翻译出抗原蛋白并触发宿主的免疫反应。迄今为止的小鼠实验显示,这种RNA疫苗对埃博拉、H1N1病毒和刚地弓形虫具有100%效力。(《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RNA疫苗要比DNA疫苗更加安全:因为RNA不能够整合进宿主基因组中,也就不会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除了靶向治疗传染病外,研究者还正在利用这种方法构建引导免疫系统识别和破坏肿瘤的癌症疫苗。
增加不饱和脂肪摄入有助长寿
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公布了一项为期30年、包括12.6万名参与者的健康研究报告。这项研究每2~4年就会对参与者的饮食、生活方式及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共记录33304例死亡案例。
该研究发现,摄入何种类型的膳食脂肪比摄入多少脂肪更关键:与同等卡路里的碳水化合物相比,每多摄入5%的饱和脂肪,死亡风险则上升8%;而适当以单不饱和脂肪和多不饱和脂肪代替饱和脂肪则会使整体死亡率分别降低11和19%,同时因心血管疾病、癌症、神经退化性疾病以及呼吸道疾病致死的风险大幅下降;此外,用碳水化合物代替饱和脂肪的参与者,死亡风险只有少许降低。研究者因此建议人们多选择不饱和脂肪,用富含不饱和脂肪的橄榄油、芥花油、豆油等植物油代替黄油、猪油、红肉脂肪等饱和脂肪。(《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医学》)
“太空海啸”造就第三条范?艾伦辐射带
范?艾伦辐射带是围绕着地球的环形高能粒子辐射带,它们保护地球免受太阳风的直接打击,但在遇到极端的太空气象风暴时常会极具膨胀,对通讯和GPS卫星、在太空中工作的宇航员造成严重的威胁。科学家们原本认为地球只有两条范?艾伦辐射带,但在2013年,美国宇航局送出的两个探测器发现了第三条辐射带的存在。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研究者最近观察到了一些巨大的超低频等离子体波(它们就像一场发生在太空中的海啸),它们搅动着辐射带的外围并将这些辐射“冲”到太阳系内,于是创造出了第三条辐射带的结构。研究者表示,该发现可能是保护卫星和其它太空设施免遭辐射带高能粒子威胁的关键。(《自然·物理》)
研究证实南极臭氧空洞正在缩小
由于人类排放的大量氯氟烃(CFCs)类化合物,南极上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臭氧层空洞。1987年多国签署《蒙特利尔议定书》、严格限制含氯化合物使用之后的近30年中,平流层人造臭氧消耗物的含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科学家通过观测和计算机模拟分析,已经发现了多个南极上方臭氧层空破洞愈合的信号。他们还通过分析臭氧含量随季节和高度的变化,将臭氧层的恢复归因于大气中氯氟烃含量的持续下降。这表明在全球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工作最终取得了成效。2015年9月的南极臭氧破洞与2000年9月时相比,面积减少了大约400万平方公里(与印度国土面积相当)。氯氟烃在大气中可停留长达50~100年,这表明臭氧层破洞最快将在2050~2060年完全愈合。不过,受到火山爆发的影响,臭氧层空洞复原的速度在有些年份会放缓。(《科学》)
慢性疲劳可能不止是心理问题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由于各种疾病引起的一种疲劳,且不同于生理性疲劳,慢性疲劳者怎么休息也无济于事。同时,这种疾病没有通过验血或其他检查可得出的明确生物指标,十分不利于诊断。
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对被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48名患者和39名健康志愿者的粪便、血液样本进行了研究。通过微生物DNA测序,他们发现慢性疲劳者的肠道细菌多样性较低,其中抗炎细菌也较少。同时,慢性疲劳者的血液样本中有炎性指标,可能是肠道细菌进入血液引发的免疫反应。目前,研究者还并没有证据来区分肠道菌群的改变是慢性综合征的病因还是结果。如果未来肠道菌群和慢性疲劳之间的关系得到确认,患者就可以通过改变饮食结构或服用益生菌来缓解症状、帮助治疗。(《微生物组》)
科学家将DNA改造为“纳米电线”
DNA不只是生物的遗传代码。它们还可以导电、可以组装成特定的形状,因此DNA也是一种潜在的低成本纳米电子设备。以往,科学家认为在DNA双链上的小范围内,电子使用它们的波动特性,同时被多个碱基共享;而沿着DNA链移动时,电子就会像粒子一样从一个碱基“跳跃”到另一个。
然而,美国杜克大学的科学家通过计算机模拟发现,通过操纵DNA分子的序列可以调整相邻碱基间电子的共享程度,从而控制电子以波的形式沿着DNA链传播得更远。其中,两条DNA单链以5个鸟嘌呤(G)碱基交替出现的形式构成,可为远程波浪式的电子运动提供最好的构造,让DNA变成电子“高速公路”。该研究的结果可为设计更稳定、高效和可调节的DNA纳米设备,以及了解DNA导电性将如何用于识别基因损伤提供启示。(《自然·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