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糖尿病患者不用再打针

来源:    发布日期:2015-06-29 16:30:56   阅读量:0

糖尿病患者不用再打针

我们都听说过尼古丁贴、避孕贴,那有没有听说过胰岛素贴呢?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生物材料设计学家发明了一张相当于美国一分钱币大的贴片,可以传送胰岛素进入身体,去调节血糖水平。这张“智能”贴片布满了100多个睫毛大小的“微型针头”,是血糖的调节器,能够代替胰岛素的针筒注射。传统胰岛素的针筒注射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十分麻烦。如果使用这张“智能”贴片,就能减轻很多的工夫和痛苦,因为它能持续一天甚至更久的功效,而且贴上去没有什么感觉。这项发明已经成功在有Ⅰ型糖尿病的老鼠身上通过测试,而在人体的使用情况也正在测试中,相信在未来2到3年可以投入市场。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是一个很大的喜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编译/吕欣玲

如何赶走不开心?

一项新研究证实了记忆的治疗力量,科学家们发现人为地重新激活储存着快乐记忆的神经元可以抑制压力诱导的抑郁。文章的资深作者是198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主利根川进。研究人员首先让雄性小鼠体验了一段积极的经历——接触雌性小鼠,并形成了关于这一事件的记忆。随后又让这些小鼠体验了一段有压力的经历,使得它们陷入到一种抑郁样状态。在它们抑郁之时,研究人员用光线刺激了一些小鼠的海马体,重新激活了积极经历构建的记忆细胞。令人惊讶的是,这使得小鼠从抑郁状态中强有力地恢复过来。科学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发现,激活正面的记忆有助于压抑消沉行为,这为情绪病治疗开启了一条新路,或许在未来能够帮助到一些患者。(《自然》)□编译/吕欣玲

多晒太阳能延长寿命

我们都听说过太阳的紫外线对于人体是有害的,因为我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就是太阳的紫外线是造成皮肤癌的主凶,而不知道其实太阳光可帮助我们吸收维生素D,而维生素D对身体的健康是有益的。对于太阳的紫外线是造成皮肤癌的主凶这样的概念,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当中缺乏的理据就是紫外线是否会缩短人们的生命。爱丁堡大学著名皮肤病学家理查德·韦勒通过研究发现,适量的日光浴可以降低血压从而减少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而且还有其它的研究显示那些常见种类的皮肤癌患者的寿命反而高于平均寿命。在瑞典的一项实验中,3万名女性发现她们晒日光浴越频繁就越有可能比其他人的平均寿命多出20年。英国癌症研究组织表示,太多的日晒确实会增加患皮肤癌的几率,但是大家还是应该多晒太阳,同时注意不要晒伤。(《新科学家》)□编译/吕欣玲

超过半数“无病”吸烟者或有潜在肺病

科学家表示,超过半数的吸烟者和曾吸烟人士即便通过了基本的肺部功能检验,仍可能患有未经诊断的肺部疾病。最新一期刊登的一项科研项目,追踪研究了将近9000名年龄介于45岁至80岁的吸烟者,他们过去10年曾每天吸至少一包香烟。研究人员说,他们的研究对象有一半通过了肺部功能检验,是没有患病的一群。然而,当研究人员检验他们的其他身体状况如呼吸道症状、电脑断层扫描、药物使用和生活质量问题后发现,这些“无病”吸烟者当中有55%的人存在某些与呼吸道相关的损伤。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处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初期阶段,这是美国第三大杀手。42%的人有气管增厚问题,23%有明显的呼吸急促问题。(《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文/中国新闻网

久坐不动易致人情绪焦虑

此前的许多研究都表明,久坐不动与许多身体健康问题有关,比如肥胖、心脏病、Ⅱ型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等。不过,一直没有多少研究针对的是久坐不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这是第一次针对焦虑与久坐不动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性分析。焦虑是一种心理疾病,影响到全球逾2700万人。这种疾病会让人变得衰弱,导致人们过度忧虑,无法正常生活。它还有可能带来身体上的一些症状,其中包括心动过速、呼吸困难、肌肉紧张和头痛等。澳大利亚迪金大学体育活动和营养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专门针对久坐不动与焦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9项研究。其中两项研究针对的是儿童和青少年,其余7项针对成年人。在其中5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久坐不动行为与焦虑风险增加之间存在着关联。(《BMC公共卫生》)□文/参考消息

咖啡因可减少抑郁
 

流行病学的研究显示,当人长期处于压力的状况下,会造成严重的沮丧和抑郁。最近科研人员发现增加咖啡因的摄取,产生抑郁的机会就会减少。流行病学研究学家尝试在动物身上做实验去证明这一发现。与没有受到压力的小鼠相比,受到压力的小鼠表现出了焦虑增加以及记忆减退的显著行为变化。与没有受到压力的小鼠相比,这些行为变化伴随着突触可塑性的减少以及突触蛋白密度的减少,但是咖啡因的摄取阻止了其中几种变化。压力还增强了突触中的腺苷A2A受体(A2AR)水平,使用药物或者删除腺苷A2A受体(A2AR)基因从而阻滞腺苷A2A受体(A2AR)具有和咖啡因摄取相同的效应。值得注意的是,阻滞腺苷A2A受体(A2AR)的药物不仅能阻止、还能够逆转压力诱导的行为和突触变化。(《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编译/吕欣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