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狗改不了吃屎,是避免食物浪费

来源:    发布日期:2015-05-26 11:50:26   阅读量:0

  狗改不了吃屎,是避免食物浪费

  食粪癖是指动物喜好吞食自己和其它动物的粪便,例如:蜣螂、兔子、黑猩猩、家犬等,它们都是粪便食客俱乐部成员。多数情况下,它们吞食粪便是因为粪便中包含一些未完全消化的食物,甚至还有至关重要的营养,这是它们不容错过的。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人类学家凯文·亨特(Kevin Hunt)指出,我认为兔形目动物是对粪便最感兴趣的动物。这些高新陈代谢动物的内脏较小,无法一次直接分解任何食物,因此它们会第二次进食,它们有两种类型的粪便:一种是它们吃的,另一种是它们不吃的。它们吃的粪便叫做盲肠便(cecotropes),有时也叫“夜晚粪便”,是富含营养的粪便小球。

  野生动物吞食粪便似乎可以理解,但是当主人牵着宠物狗会不经意间发现它们吞食路边的粪便,有时令主人们无法接受。美国塔夫斯大学兽医行为学家尼古拉斯·多德曼(Nicholas Dodman)称,人们不必担心宠物狗的食粪行为,这是一种自然行为,并且对它们无害,即使这些粪便属于其它物种。它们可能是被未消化的粪便吸引,但是这种行为可能是从母亲那里学习到的。(《自然》)□编译/悠悠

  超强蜘蛛网可捕获坠落飞机

  石墨烯是世界上最坚韧的人造材料之一,而蜘蛛丝是自然界坚韧度较强的物质之一,如果两者结合在一起会怎样呢?目前,最新一项研究表明,蜘蛛丝喷涂石墨烯微粒会变得更加结实。研究人员再将碳纳米管微粒和这种较强蜘蛛丝结合,坚韧度会达到自然蜘蛛丝的3.5倍。

  意大利研究人员对蜘蛛丝喷涂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微粒,发现这些微粒会使蜘蛛丝变得更结实,这种人造蜘蛛丝的强度会达到自然蜘蛛丝的3.5倍,未来可用于捕获坠落飞机。该研究是由意大利特兰托大学尼古拉·皮诺(Nicola Pugno)博士负责的。

  科学家认为,未来它可以用于制造透明导电材料、生物医学传感器,甚至超轻、高硬度飞行器。这种材料的制造方法可以延伸至其它动物和植物,有望未来实现一种新等级仿生材料的终极应用,或许未来这种超强材料能够捕获空中坠落飞机。

  研究人员指出,这种超强蜘蛛丝的强度上限是迄今最高的,即使对比当前的结状纤维也同样如此。(《新科学家》)□编译/悠悠

  想减肥?请把灯关上

  当前,人类活动已经不再受到日光的限制,人造光源(包括手机屏)让成千上万的人熬夜到天亮。科学家们发现,人类为这些额外照明付出的代价不只是生物钟紊乱,还有肥胖。小鼠研究表明,暴露在过度的光照之下会使小鼠燃烧更少的脂肪。

  许多哺乳动物拥有两类储存脂肪的组织:棕色脂肪和白色脂肪。它们的区别在于, 白色脂肪负责储存多余的热能以备不时之需,而棕色脂肪细胞会燃烧脂肪将其转变为热量。

  为了研究光照对棕色脂肪活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将小鼠分为几组,让它们每天在人造光源下暴露12、16或24个小时。研究显示,小鼠长时间暴露在光照下时(16或者24小时),棕色脂肪吸收的营养物质更少,燃烧更少的脂肪。

  研究人员还发现,虽然食量和活动量相同,但长时间暴露在光照下的小鼠多储存了25%到50%的脂肪。这是因为血液中的脂肪分子被白色脂肪组织吸收,变成了传统意义上的身体脂肪并导致肥胖。研究人员指出,现在就据此给出医学建议还为时过早,不过想要减肥的人可以考虑在控制饮食的同时也控制一下光照时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文/生物通

  耐寒基因将培育适应寒冷环境的猛犸

  目前,科学家从冰河时期猛犸尸体中提取一种基因植入人体细胞,使未来成功复活猛犸更近一步。研究人员正在对比分析猛犸与亚洲象的基因组。这项研究工作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科学家负责的,将有助于揭晓猛犸如何适应北极圈的寒冷环境。遗传学家指出,这项研究将指引现代大象如何“基因重组”适应西伯利亚环境,甚至有望使猛犸复活。

  他们发现猛犸和亚洲象的基因组之间存在大约140万个不同DNA片断,这些差异影响1600多个基因,使它们在皮肤、皮毛生长、脂肪储存、新陈代谢和温度适应性方面存在着差距。

  美国芝加哥大学遗传学家文森特·林奇(Vincent Lynch)是研究负责人,他说:“我们发现猛犸具有独特的基因变化,其中一些基因很可能促使猛犸具备特殊能力。研究结果表明,生理节奏系统、胰岛素信号、脂肪生成、皮肤生长和温度适应性可能对于猛犸生活在海拔较高地区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遗传学家乔治·丘奇(George Church)教授进行过类似的实验,他基因改良大象细胞,使其包含14个耐寒基因。这将是编辑整个猛犸基因组的开始,最终有望成功复活猛犸。(《自然》)□编译/悠悠

  生活压力使穷人DNA质量持续下降

  目前,科学家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压力可对城市贫困人群基因造成持续损伤,由于生活压力和抚育差异性,他们的DNA质量不断下降。该研究结果显示生活在贫困环境的人群具有较短端粒,这是一种伴随年龄增长逐渐缩短的DNA序列,他们的端粒长度比生活环境较优越人群更短。这项研究分析了美国底特律市穷人、中下阶层黑人、白人和墨西哥居民。

  端粒是DNA末端的保护帽结构,能够保护染色体完整性和控制细胞分裂周期,年轻人群中端粒长度大约是8000-10000个核苷酸,它们随着细胞分裂而变短,同时受到压力影响。之前研究发现端粒长度可以预测一个人的寿命长短。

  这项研究表明,底特律低收入居民,不分种族,他们的端粒长度会短于正常人群。斯坦福高级研究中心客座教授阿利纳·格罗尼穆斯(Arline Geronimus)博士称,这是生活在极端贫困、种族隔离生活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编译/悠悠

  新型干细胞,有望在动物体内培育人体器官

  近日,来自Salk研究所的发育生物学家Izpisua Belmonte和他的同事偶然发现了一种先前未知的多能干细胞,当将这种干细胞移植到小鼠胚胎中时,它可以发育成任何类型的组织。研究人员将这种新发现的多能干细胞命名为region-selective pluripotent stem cells (rsPSCs)。

  研究发现,rsPSCs更容易在体外生长,且活性稳定,有望帮助建立早期人类发展的模型,让人类器官在大型动物(猪、牛等)体内生长,最终达到研究或治疗的作用。Izpisua Belmonte怀疑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包含多种类型的多能干细胞,其中就包括了rsPSCs。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他们用DNA-cutting酶能够很容易编辑rsPSCs的基因组。

  但是,凯斯西储大学的发育生物学家Paul Tesar认为,利用人类多能干细胞构建拥有人类器官的动物并不是不切实际,但也非常困难;例如动物的免疫系统是否会认同或攻击人类器官我们并不能确定。Izpisua Belmonte认同这些观点,并指出伦理问题也是需要面对的。尽管他的实验室已经开始在猪的胚胎中植入不同类型的干细胞,但是Izpisua Belmonte表示,这项技术仅仅是第一步。(《自然》)□文/生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