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独特大陆碰撞地带酿成尼泊尔地震灾难

来源:    发布日期:2015-05-11 14:39:22   阅读量:0

  独特大陆碰撞地带酿成尼泊尔地震灾难

  2014年4月1日,智利北部出现8.2级地震,6人死亡,2500间房屋损坏,80000人无家可归。仅一年之后,尼泊尔出现7.8级地震,造成至少6200人死亡,整个城镇和村庄夷为平地,数百万人无家可归。智利地震仅是一个新闻事件,但是尼泊尔地震却造成一场可怕的灾难,这两次地震为何存在如此大的差距?

  专家解释两次地震差距的部分原因是建筑标准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但是这并非是导致尼泊尔地震灾难的唯一原因,尼泊尔具有独特的地质结构。尼泊尔位于大陆碰撞地带(印度板块碰撞在亚洲板块),地震断层很容易“伪装”,多数地震断层掩埋在地下深处,表面断裂很快被季节雨水冲刷的泥浆和密集丛林覆盖。此外,大陆碰撞速度(每年大约4.5厘米)意味着每隔几十年尼泊尔将出现一次大地震。智利地震断层是显而易见的,是一个巨大沟槽,太平洋海床以每年近10厘米的速度潜入南美洲下方,造成每年都发生大地震。

  英国剑桥大学地质学家詹姆斯·杰克逊(James Jackson)解释称,由于大陆断层很少被证实,断层破裂次数较少,一些断层仅每隔数千年才活跃,从而人类历史上很少进行记载。

  □编译/悠悠
 

  德国便携隐形装置,使小物体消失

  近年来,全球各地科学家都致力于研制“哈利·波特”隐形衣,但是由于他们偏移光线方法的不同,要么设计的隐形装置体积庞大,要么偏移光线稍逊一筹。目前,德国一支研究小组研制一款便携式隐形装置,能够隐形一些体积较小的物体。

  盒子表面的特殊涂料可以使光线弯曲,所以放在盒子里的手机、钥匙等小物件就可以达到隐形效果。为了克服由于光线弯曲导致光线传播途径变长的问题,科学家还将整个盒体覆盖光散射材料,从而减慢所有光线的传播速度、弥补了时间差。

  研究负责人罗伯特·施特尼(Robert Schittny)说:“我们研制的隐形装置具有一定优势,能够在光线散射介质中实现较低有效传播速度。刚开始光线减速,之后在隐形装置中开始加速,能够在物体周围实现更长的传播路径。”

  施特尼指出,这是一个肉眼可见的隐形装置,可以放置在手掌之中。这意味着无需特殊实验室设备,任何人都能见证隐形效果。

  □编译/悠悠
 

  5.4亿年前人类祖先物种长有触手

  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5.4亿年前人类祖先物种长有触手,比最初预想的更加复杂。

  目前人类和其它生物体都是身体双侧对称动物,例如:人类拥有可辨别的头部和足部,两侧对称的肢体。然而,数亿年前人类远古祖先物种并非如此,多数被认为是类似蠕虫的生物,在海洋中游动,或者在海底爬行。人类如何进化成为身体两侧对称动物,从何进化而来,存在着诸多争议。一种理论认为,人类两侧对称动物祖先是没有触手的蠕虫状生物,仅有简单的神经系统。

  研究报告负责人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无脊椎动物学系埃琳娜·泰梅雷瓦(Elena Temereva)博士,倾向于一个不同理论,她说:“我们人类的远古祖先物种长有触手或者附属肢体。”

  为了证实她的结论,她研究了海豆芽(Lingula anatina),一种遍及全球的远古腕足类动物。它是幸存至今最古老的腕足类动物之一,源自5亿年前的奥陶纪早期。泰梅雷瓦博士说:“由于海豆芽拥有双边对称身体结构,因此可设想它是当今动物的共同祖先。这意味着包括人类在内的脊索动物(例如:哺乳动物、鸟类和鱼类)的共同祖先物种也长有触手。”

  □文/腾讯科学
 

  端粒体长度可提前十年预测癌症

  受益于一项DNA突破技术,未来科学家能够提前十年预测到人体可能出现的癌细胞。这项发现与端粒体有关。它是染色体末端的“生物保护帽”,可以避免染色体遭受损坏。伴随人类年龄增长,端粒体将变得越来越短,导致DNA受损,从而增大阿兹海默症、糖尿病和心脏病等老年性疾病的发病率。

  端粒体短于平均长度,将预示着不健康和早年死亡的征兆。目前,美国西北大学和哈佛大学科学家指出,一种改变端粒体长度的独特模型可以预测真实诊断之前的癌症。他们表示,它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指示器,癌症被诊断之前3-4年出现一个稳定期,之后端粒体会快速缩短长度。这是首次报道人体形成癌细胞之前几年端粒体的变化之旅。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花费13年对800位测试者进行多元化端粒体测试,其中135人最终诊断出不同类型的癌症,包括:前列腺癌、皮肤癌、肺癌、血癌等。起初科学家发现体内形成癌细胞的人群端粒体老化速度更快,相比之下,该人群的端粒体比那些体内未形成癌细胞人群的端粒体衰老15年。之后科学家发现这种加速老化过程在诊断出癌症之前会停止3-4年,存在一个稳定期。

  □编译/悠悠
 

  大西洋存在“死亡禁区”

  国外媒体报道,目前,德国科学家首次指出,大西洋存在死亡区域,该海域氧气含量较低,无法维持鱼类存活。该海域位于热带北大西洋,氧气含量达到大西洋最低值。虽然一些微生物可能幸存,但是多数海洋生物却不能,这里导致大量鱼类死亡。

  研究报告作者、德国赫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约翰尼斯·卡斯藤森(Johannes Karstensen)称,北大西洋海水氧气浓度只达到预期值的一半。多数海洋死亡区域位于有人类生活的海岸线附近,河流携带营养物质和其它化学物质进入海洋,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当藻类死亡,它们被细菌分解,期间会消耗海水中的氧气。

  卡斯藤森指出,相比之下,大西洋死亡区域形成96-160公里的涡流,涡流快速旋转很难在旋转洋流和周围海水分界区交换氧气,从而形成一个非常浅的水层,大约几十米深,涡流顶部可以维持植物生长(例如:海藻)。他们估计涡流耗氧量是正常海洋状况的5倍以上。这种现象将对滨海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可能导致鱼类死亡,以及其它海洋生物绝种。

  □编译/悠悠
 

  太空边缘首次采集未知次声波

  50年以来研究人员首次在太空边缘捕捉到神秘“未知次声波声音”,这些声音是由美国宇航局学生气球实验使用红外扩音器记录的。

  声音记录无法解释地球上空36公里处的嘶嘶声和汽笛声,据悉,该声频数据是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学生丹尼尔·鲍曼(Daniel Bowman)捕获的。他采集到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波,通常情况下,该波段声音只有进行加快处理,人类耳朵才能听到。

  鲍曼说:“这些声音有点儿像X档案,次声波声音的一个特征是可以传播至较远距离,虽然风暴和地震等自然现象可以导致次声波出现,但研究人员仍不知道这些录音数据的具体来源。”

  为了捕获这些噪音,2014年8月,当氦气球飞行至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上空时开启红外扩音器,这是高海拔学生平台(HASP)研究的一部分。这个氦气球飘浮了725公里,抵达地球上空37500米以上。

  这是首次在同温层进行的次声波研究。目前,这项研究计划今年下半年发送另一个有效载荷以记录更多的奇特高空噪音,鲍曼说:“50年以来,这是首次在同温层记录到奇特未知声学数据。”

  □文/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