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华北明珠”白洋淀的前世今生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4-11 15:21:26   阅读量:0

4月1日,新华社对外发布消息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一消息令所有的人眼前一亮。被誉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就位于雄安新区核心,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一直有“北地西湖”和“华北明珠”的美誉,被诗文称作“北国江南” “鱼米之乡”。

白洋淀在涵养水源、缓洪滞沥、调节区域间的小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被人们视为“华北之肾”。但是由于近年来污染加剧,白洋淀也面临较大的生态压力。自上世纪80年代起,气候干旱、上游断流、大量水库修建、上游和周边城镇工业的兴起等等,诸多复合因素使得白洋淀湖泊水体恶化,湖泊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今天就让我们好好了解一下白洋淀的“前世今生”。

白洋淀是由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的扇缘洼地上的汇水而形成。其地现有大小淀泊143 个,总名为白洋淀,面积达366 平方千米。

早在7500年前,古黄河一直取道河北平原,白洋淀区域是它的必经之路。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在河北平原改道南移。自此,白洋淀流域水势变小。当时的白洋淀属于原始河流状态,保持着沼泽的外貌。

战国时期,白洋淀流域成为“燕南陲、赵北际”的军事要地。

西汉时期,白洋淀曾有多年枯水期。

西晋时期,白洋淀流域由枯水变为多水。词赋家左思(250—305年)在《魏都赋》中写到“掘鲤之淀,盖节之渊”。“淀”这个名子由此而生。

宋代,沧州节度使何承矩于993年,建成了绵延七州郡,长九百里,“深不可行舟,浅不可徒步”的“塘泺防线”,后来成了白洋淀的东界。此时,“白洋淀”之名已经出现于史书,但此时的“洋”写作“羊”,还没有三点水。据说有此名是因该地水势浩大,风起浪涌时如奔跑的白色羊群。

明代正德年间,杨村河(潴龙河)决口,白洋淀出现了“汪洋浩淼,势连天际”的景观。于是,将牛羊的“羊”字换成了汪洋的“洋”字。后来,为防止洪水的泛滥,在白洋淀的南端入口处,修筑了堤防数十里,它是淀南堤的前身,成了白洋淀的南界。白洋淀的名字和范围自此固定下来。

清代,顺治、康熙皇帝修筑了不少堤防和闸涵,县志载“堤偃蜿蜒,可数百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关心白洋淀的治理。1983年,淀泊曾经干涸, 1988年湖区恢复,成为旅游胜地。2007年5月,正式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白洋淀生态大事记:

○干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白洋淀曾数次出现干淀,1983年至1985年,白洋淀区内竟跑起了拖拉机、三马车,其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调水:自1997年至2006年,白洋淀先后从上游水库17次生态补水,使水位基本保持在6.5米以上。2004年水利部和河北省政府共同组织了跨流域的“引岳济淀生态应急补水工程”,历时4个月,入淀水量达1.59亿立方米。2015年年底, “引黄济淀”工程实施,进淀水量1亿多立方米。

○保护:2002年11月,省政府批准白洋淀成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污染:2004年春节前后,白洋淀发生大面积死鱼事件,造成数百万斤鱼死亡。此次受污染水域面积达46187亩。 2006年3月,白洋淀部分水域再次大量死鱼。该事件在保定市引发了一场环保风暴。

○保护:2007年3月,白洋淀景区经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为5A级景区。白洋淀水污染防治项目列入国家“水专项”课题研究,今年3月“白洋淀水污染防治课题”名称调整为“北方草型湖泊水质改善与沼泽化控制技术及工程示范研究”,正式列入国家“水专项”课题后可申请国家经费5000万元。

▲上世纪40年代末在白洋淀上靠鸬鹚捕鱼的渔民

▲上世纪60年代初,白洋淀人民公社的捕鱼专业队在捕鱼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白洋淀经历多次干淀。图为1983年干淀时期照片

▲2006年,由于水体污染严重,白洋淀发生了大面积死鱼事件

▲2007年,由于降水量偏少,白洋淀再次面临干淀威胁

▲2008年,引黄济淀之前的白洋淀

▲2013年,白洋淀遭非法围淀造景。图为当年10月,在白洋淀核心保护区内的烧车淀,大型抽水机在往外排水

▲2016年4月,渔民在白洋淀中训练鸬鹚捕鱼(图片均来源于新华社)

(文字资料综合自新华社、凤凰网、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