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四年纪实摄影,拥挤车厢里的众生迷茫
编者按:这是北京《地铁车窗》的众生相。
这里有乞讨者、流浪歌手、外地旅游者、农民工、小偷、保安、学生、醉汉、理发师、建筑工人、厨师、公司职员、捡破烂的老妇、情侣、卖报纸的、发广告的、办假证的,偶尔也会看到雍容的贵妇和身材高挑的模特。他们全都行色匆匆,在这个舞台上不断地闪过,很快又消失在人流之中。
这组图拍摄时间跨度近4年,拍的是北京八通线和地铁1号线,这是北京乘客量最大的线路之一,拍摄时间是上下班高峰期。车窗上美好的广告语,映照着人们疲惫的面庞。
本组图片获得广州第二届全球华人摄影大赛纪实类优秀奖。
按下快门时,车厢内没有灯光,车外的光线透过窗户照射进来,紧挨车门的人被这束光线照亮,他们背后的人群和事物则隐匿于黑暗,形似画框的车窗再将这一切装裱进去。
2015年初,一份基于百度“我的2014年上班路”互动活动的数据显示,全国上班族平均上班距离为9.18公里,平均上班路上时间为28分钟。而北京以19.2公里的平均单程居首,是排名第50位的汕头市的3倍多。
生活在北京的人,上班之旅真可谓慢得令人抓狂。过去几年的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结论。中国科学院2010年的一项研究估算出北京居民上班单程用时平均为52分钟——比世界上一些最拥堵城市的居民所花时间还要长,例如纽约。2013年一项调查显示,纽约人平均单程通勤时间为48分钟。
“我的2014年上班路”的调查指出,北京市是居住区域和办公区域分割最明显的城市。其中,居住在通州、昌平和河北燕郊的上班族成为最辛苦奔波的人群,单程上班距离超过50公里。由通州、燕郊前往朝阳区国贸商圈上班的人流量位列第一,成为最拥挤的上班线路。
车厢内长时间的拥挤,高昂的房价,糟糕的空气质量,严重的贫富分化。中国人公认的十大压力城市,北京排在首位。去年11月,由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起成文的《北京社会心态蓝皮书:北京社会心态分析报告(2013~2014)》在京发布。蓝皮书显示,47.6%的在京居民感觉生活压力很大或较大。
住房、物价和收入问题是居民生活压力的主要来源。尤其是,住房问题成为“70后”“80后”居民最主要的压力来源。二者因住房问题觉得压力很大的比例分别为41.1%、44.4%,远高于1959年之前出生居民的比例。
过大的生活压力容易导致一系列的心里疾病,像抑郁症、狂躁症、手机及电脑强迫症等,这在以前的生活中很难听到、很少遇见的心理疾病,现在在北京变得司空见惯。
摄影师感悟
我从2007年正式拍摄地铁,之前用胶片,2010年改用数码单反,前后经历8年时间。这次选出的这一组照片主要拍摄于2011年。
通过这几年在地铁里的拍摄和观察,感觉北京的地铁越来越长,但地铁里的人却是越来越多,车厢里也是越来越挤。造成这样的结果,一是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过程中,农村里的年轻人都来到城市寻找机会,特别是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成了人们的首选之地。另一方面,是北京市城市规划的一些不合理性。所有的城市功能都叠加在了中心城区,造成人们上下班时潮汐般的运动。这些情况都加剧了人们在北京生活的艰辛。
地铁,是一个城市重要的交通工具,它也是一个城市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你完全能感受到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地铁里,我拍到过许多人突然发病的照片,直直地躺在那里。也拍到过许多人在车厢里、站台上,甚至是楼梯上沉沉睡去的照片。当然也有各种醉酒和打架的照片。人们在生活中的痛苦和失落难免也会被带到大街上,带到地铁的车厢里。所以,我一直认为,我不是在简单地拍摄地铁,而是在拍摄我们当代的人,人们真实的日常生活。■(文并摄/ 记者 张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