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罕见华北豹出没太行山,等待一条回京路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9-13 13:14:15   阅读量:0

文/记者 李荔 编辑 陈永杰  供图/ 猫盟CFCA

一则“太行山晋中段有群华北豹,系国内极其宝贵的完整种群”的消息引发热议。这群华北豹的数量有多少?它们能否在这里长期繁衍下去?该如何保护好原本在北京也能见到的华北地区最后的“大猫”?

华北豹,全身遍布黑褐色花斑,似古代铜钱状。它是金钱豹的一个亚种,也是唯一仅分布于中国的一个亚种,因此也被称为中国豹。它们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多年前,甚至在北京也能见到华北豹的踪迹。但由于栖息地被破坏、人为捕杀等原因,华北豹种群数量已急剧下降,许多历史分布区域已多年未见其踪迹。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CITES附录Ⅰ物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近危物种……一连串的濒危标志警示着人们。

日前,一则“太行山晋中段有群华北豹,系国内极其宝贵的完整种群”的消息引发人们热议。这群华北豹的数量有多少?它们能否在这里长期繁衍下去?该如何保护好华北最后的“大猫”?


▲华北豹经常好奇地观察安装在树上的相机

太行深处追寻华北豹

4月18日一大早,老张就大跨步在山沟里急匆匆往前走。他赶着去给这里的两部红外自动照相机更换存储卡。

老张今年60岁,年轻时自己打猎,对山路特别熟,背着两只手,穿过长刺的灌丛,走得飞快。他的十几个相机点距离都不近,紧着跑也得跑两个整天,老伴喜欢山里,每次两个人都一起巡山,出了山再抽着烟骑电动三轮回家。上次4月底去山西,老张在村口发现了新鲜的豹粪,赶紧帮我们收拾了起来。


▲太行山上遗留的华北豹陈旧粪便

魏栓兵每次巡山,也都会趴着看红外相机里有没有拍到豹,一有发现就拍下来,有信号就发微信告诉宋大昭。碰上特别重要的素材,魏栓兵就会骑摩托进乡,找能上网的电脑,一点点儿传过来。

老张和老魏都是“老豹子队”中的成员,他们每个人管十来台红外相机,每个月上山巡视一圈机器在不在,3个月给相机换一次存储卡,半年换一次电池。

2015年,民间志愿者团队——猫盟在当地组建了这样的“老豹子队”,招募了6名当地村民做野外巡防员。“老豹子队”由当地农民构成,巡山队会定期在山里巡逻,除了检查红外相机,还要防止盗猎等事件的发生。巡山队与当地的保护区、林业局、乡政府保持密切联系,一旦发现山里的违法事件就立刻联系职能部门进行执法。

这支坚守在太行山上的“老豹子队”除了“惩治”盗猎、盗砍等非法行为外,真正守护的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华北豹,其是全球9个豹亚种中唯一仅生活在中国的。现如今由于人为过量捕杀等原因,华北豹种群数量急剧下降,2012年被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豹是现存的猫科动物中分布最广的物种。它们食性广泛,从小型的野兔到重达数百斤的非洲大羚羊,都可能成为它们的猎物。按动物特征来说,豹子的分布理应是很广泛的,从沿海低地到高海拔山区,从西非的干旱地区,到年降水超过2000毫米的雨林地区,都有豹子的分布记录。然而,因为国内对猫科动物的调查还在起步阶段,真正找起豹子来,会发现这种大型猫科动物的身影远没有想象中常见。

此前有科研机构在中国西南部11个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红外触发相机调查,其中有10个保护区的野生哺乳动物名录中都有豹子。然而几年下来,研究者却只在秦岭一处自然保护区拍到了豹子的实体。科学界感叹:从来没有任何一个物种的“期望值”与“观测值”之间存在这样巨大的反差。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豹面临更严重的危机:不断减少的栖息地和非法盗猎使得全球豹的数量在过去30年间几乎减少了90%。在中国,豹已经从曾经的全国广布变得极其罕见。与历史情况相比,华北豹的栖息地丧失了约96%-98%,仅剩2%-4%。

至少生活着3只可生育的雌豹

猫盟豹项目主管宋大昭介绍,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和民间动物保护团队猫科动物保护联盟合作的华北豹调查项目进驻马坊。山西晋中市和顺县周边的太行山属太行山腹地,在这里,猫盟持续数年地对华北豹种群进行不间断的野外监测和保护。目前预估在这不到300平方公里的监测范围内,有雌豹、雄豹,有成年豹也有幼年豹,且至少生活着3只可生育的雌豹。目前,这一发现已在国内《生物多样性》杂志上发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猫科动物专家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博士冯利民参与了山西豹种群发现的全过程。

生活在山西这个监测点的这群华北豹从2006年开始得到保护。宋大昭说,猫盟最早的创始人之一王卜平先生通过使用红外触发相机,首次获得了华北豹的野外照片,自此以后,猫盟就开始了与豹子打交道的历程。猫盟是由几个生态爱好者和科学家共同成立的民间志愿者团队。这十年来一直在做一件事:研究和保护中国的野生豹。


▲魏栓兵与宋大昭在调试红外相机

宋大昭介绍,2013年以前,红外相机很少,当时上山找豹子都是通过豹子留下来的足迹、粪便以及树上或地上的抓痕等方法。事实上,上山找豹子很多时候都波澜不惊,山林茂密,视野有限,即使豹子就在身边,你也看不到它。

豹的体色为浅褐色到淡黄灰色,胸前、腹部、腿内侧为白色;身上点缀有黑色的花瓣状斑点,这是豹对生存环境的一种适应。在林地中,豹的斑纹使得它能够很好地与环境融为一体,均匀的斑点映衬在落叶和林间斑驳的阳光光斑间,如果豹保持静止,即便在很近的距离你也很难看到它。根据这种斑纹特征,中国通常把豹称为“金钱豹”。

猫盟为了保护这些珍贵豹种群在当地做了三件事:一是组建“老豹子队”,二是生态补偿。针对豹子吃牛的情况,猫盟通过筹集社会资金建立了专项补偿款,对家里的牛被豹子捕食的家庭进行补偿,一方面减少农民的损失,另一方面也控制住因报复而对豹子进行毒杀的行为。三是最核心的工作,与科研院校合作,对野生豹种群进行野外监测。红外相机构建而成的野外监测网络时刻监视着山里发生的一切,确保华北豹及其猎物的情况始终被知晓。这些野外监测网络由4平方公里大小的一个一个网格构成,每个网格里有一台红外相机,用来监测华北豹的生活环境和种群的活动情况。通过红外相机监测,我们了解到在这里生活的豹子群里有公豹,还有能生育小豹子的母豹等。那会儿,每次上山的目的就是了解这些豹子是否还在,生活境况如何。

幸运的是,野外监测表明,通过这些保护措施,近年来当地豹的数量保持稳定,并没有发生人为因素致死的例子。猫盟希望太行山监测点能够成为一个好的开始。他们希望在华北山地能够重现大型猛兽出没的盛况,因为这才是太行山、燕山、恒山等北方山脉的原貌。

据了解,山西林业部门正积极委托第三方科研院所进行华北豹种群摸查。山西沃成生态环境研究所主任周哲峰跟媒体介绍到,目前,他们已经对山西15个自然保护区开展了红外相机监测,根据监测数据,他们已绘制出了一张华北豹在山西的分布可能性模型图。下一步,他们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华北豹数据库。

山西成为华北豹的留守之地

民间志愿者团队——猫盟巡山队会定期在太行山里巡逻,除了检查红外相机,还要防止盗猎等事件的发生。为什么山西会成为华北豹的留守之地呢?

宋大昭说,作为领地意识强盛的旗舰物种,一只豹的领地范围从13-1000平方公里不等。它需要足够的栖息地面积以及保存完好的生物多样性,来获取足够的猎物以及繁衍的空间。太行山从南到北绵延数百公里,横向延展纵深很大,这为华北豹提供了大面积的连续森林以及狍子、野猪等适宜的猎物,满足了它们最起码的生存条件。

并且他们接触发现,山西当地百姓民风淳朴,当地人很少打猎,这也是确保豹子所需的很多猎物,如野兔、狍子等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然而如今在中国整个华北地区,既有大片连续的栖息地,又有充足的猎物的地方,已经非常少了。因此,山西有豹,且已经有一定的豹种群存在,这在整个华北来说,都是宝贵的物种资源。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教授、国家林业局猫科动物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姜广顺表示,我国在做第一次野生动物调查时,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山西省是华北豹种群数量分布最多的省份。可是,目前对于华北豹一些深入的生态学研究还没有人做过,理解也不深入。仅靠各个省各自零星的发现,根本无法了解整个华北豹种群。华北豹种群数量是多少?它们的野外习性、活动规律是怎样的?它们面临的生存危机又是怎样的?对于诸多的问题,目前基本都是空白的状态,人们都知之甚少。

姜广顺认为,各个省之间应该进行大尺度的联合调查和规划,多个团队之间互相合作,真正弄清本地和整个华北豹整体状况才是首要任务。可以先启动几个试点来摸索华北豹的情况,或者可以以山西省豹群为核心种群,开展试点,摸索、探究豹群的调查方法。东北豹的调查方法均可有所借鉴。

毕竟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存在差异,像之前东北豹通过雪地足迹调查种群的方法,就不适用于华北豹。因为华北地区雪位不稳定,根本无法通过整个方法调查华北豹的种群情况。不过据他了解,国家林业局和山西省正在协商启动华北豹的调查专项,山西省林业厅也已经将华北豹的保护工作提高到了一定地位,正计划开展大尺度的同步调查。这样就可以从山西省开始摸索出很多调查分析华北豹种群的经验,并且推广到河北、河南,甚至北京。

华北豹能否重回北京?

古老的太行山脉从北京经河北、山西又延伸至河南,在山西找到了豹子,那么北京呢?宋大昭表示,很早以前,豹沿着太行山脉连续分布,如今在山西找到了豹种群,在河北也找到了豹,然而在北京还没找到。这几年他们也分别在北京的山里做了一些调查工作,他们发现在北京最大的问题不是豹的栖息地不够,而是能养活豹子的野猪、狍子等猎物太少,不足以支撑豹种群的繁衍。

华北豹的模式标本就产自北京。他觉得只要太行山脉还在,森林还在,豹子就有希望重回北京。而眼下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已知的豹种群保护好,不让它继续减少,把豹子的“火种”留下来,不断发展壮大。豹子的种群扩大了,小豹子就要离开“豹妈妈”,往外开拓自己的领地。如果从山西到北京,沿着太行山脉能有一些连续的森林,足以形成不错的生态廊道,一路上猎物资源充足的话,华北豹一步步扩散出来,就有可能回到北京。

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我们要保护好豹子迁徙的廊道,或者重新建立起豹种群的迁徙廊道,不要让修高速路或城市规划建设,隔断豹种群的“交流”。另外,北京也应该保护好生态环境,让森林中豹子的猎物逐渐多起来,这样即使豹子来了也不至于因吃不饱而走掉。食物有了,栖息地有了,豹子才能真正安心在北京“定居”。


▲全世界豹的分布图(数据来源:猫科动物图片网)

姜广顺说,目前亟需了解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已发现的华北豹的分布格局,然后再看看如何构建连通北京的生态廊道。只有让这些栖息地逐渐恢复连接,华北豹的猎物野兔和狍子丰足起来,豹子才有可能重返北京。

宋大昭道出了眼下所面临的困境,目前从保护的角度看,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豹的了解太少。而如果很多问题都不清楚的话,那么一些保护措施可能就未必有针对性。另外,对一个物种不了解,社会的认知度也就不够。如今,说起大熊猫,大家已经形成了公众认知,而对金钱豹现在还没有形成保护的共识。

宋大昭觉得,目前我国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出发点就是把大面积的栖息地面积连接起来,并划归到保护的范围内,这样能确保大型猫科动物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对于华北豹来说,同样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就是怎样确保它的栖息地不被开发利用,而导致其栖息地的破碎。

物种栖息地的破坏,往往比捕杀更严重。因为捕杀可能都是针对个体,而栖息地被破坏后,动物的家没了,整个种群也就会渐渐消失。事实上,人与野生动物共存是一个必然的结局,人们的生活中不可能把野生动物排除掉。动物的生存当然也绕不开人的存在。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是有一个阈值的,有一定的度。他在研究东北虎的时候就发现,当农田的比例在栖息地中超过一定的值,老虎就不来了。

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所长时坤教授建议,目前,对华北豹的保护还应先从本底调查着手,切不可盲目上马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