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故宫文物的“保健经”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7-09 13:37:28   阅读量:0
  在这没有游客探访的宝贵的一天里,故宫文保科技部的专家们是最忙碌的。他们要运用棉签、刷子和多种现代工具,以“土洋结合”的方式,对故宫中的文物进行清洗和“体检”,并针对发现的“健康问题”制订修复方案。
  
  周一的故宫博物院,门外是冷清的,宫墙之内却是忙碌的。因为,这一天,是文物们的“保健”时间。
  
  从1月开始,故宫博物院实施周一全天闭馆制度,以便使开放区的古建筑、文物展品得以“喘息”,得到更好的维护。由于不必担心影响观众的参观效果,对开放区域各个建筑物里陈设文物的清洁保养工作,也就安排在这一天进行。


  
  给青铜器文物涂上保护蜡
  
  在太和殿里,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金石钟表组的专家王有亮和他的同事开始了工作,清洗陈设在龙椅前方的“宝象”、甪(lù)端、仙鹤、香筒和香炉。这些重要的宫廷礼器,都属于铜胎珐琅器,也就是使用了先以铜制成器皿,再以珐琅料装饰的工艺,因此由金石钟表组的专家负责清洗和保养。
  
  由于太和殿内的文物严格按照历史原状和原位进行陈列,因此清洗工作也必须在殿内进行。修复人员穿上专门的鞋套,登上龙椅基座,按照一人或两人一件的分工,逐一清洗这些礼器。
  
  王有亮负责其中一件。他一边干活一边介绍,“我们首先用软毛刷除去浮土,如果遇到软毛刷无法触及的细节,就需要用棉签把尘土粘出来。”清洗之后,器物表面还会被涂上目前最好的文物保护蜡,就像洗车店为汽车打蜡一样,使文物免于灰尘和锈蚀的侵袭。
  
  由于一些器皿的结构极为复杂,比如典礼时用于燃点檀香的香筒,就由于其用途的缘故,使得表面被刻有很多孔洞。因此,这些器皿的清洗必须极为小心,进度也会比预期的要慢很多。不过,即使在最顺利的情况下,专业人士也只能做到每半天清洗一件珐琅器。
  
  为完全损毁的青铜器“做拼图”
  
  与此同时,修复人员也需要检视文物是否出现了缺损,并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修复方案。幸运的是,目前安放在太和殿里的这些珐琅器,几乎没有什么损坏之处,甚至连表面的镀金层都没有缺损。
  
  “不过,在文物清洗和修复工作中,总是会有不可预知的情况出现。”王有亮说,修复每一件文物的过程,其实都是不同的。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王有亮就曾有过多次为完全损毁的青铜器“做拼图”的经历。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当中,有一些“年龄”数倍于故宫本身的青铜器,其中不乏被征集“入宫”时已经完全破碎的成员。比如说,故宫博物院2001年征集的一件青铜卣(yǒu,一种盛酒器皿),送来的时候已经碎成了大约100片。
  
  这时候,修复人员首先要将青铜器出土时的附着物,比如上面的泥土,用超声波清洗干净。而后,修复人员会尝试判断最大的碎块属于器物的哪个部分;而那些特征不明显的残片,则只能通过茬口、弧度、薄厚、锈色等特征进行“拼图”。接下来的工作是对已经变形的残片做整形,再将可以归为一组的碎片焊接成比较大的“模块”,最后组装在一起,构成一个大体成型的青铜器。
  
  “一般来说,古老的青铜器常会有某些部位出现缺损,所以只能尝试根据已有部位的样式,推测缺损的部位,并尽可能把青铜器补配完整,再做旧补配的部分和所有的焊缝,完成修复工作。”王有亮说。
  
  可以说,修复每一件青铜器都有大量的难题需要克服。而且,除了清洗那一步之外,其他的步骤都几乎没有现代技术可以帮忙。确定碎片位置和拼接,以及最后的做旧,更是难中之难。学习这些技法,只能依靠师徒传承与经验积累。
  
  皇帝的“办公室”令人抓狂
  
  木器修复组专家屈峰所在团队的职责是清洗和修复故宫博物院里所有的木器(不包括漆器)。也就是说,大到远比人高的木柜,小到桌子上安放钟表的底座,都是他们的职责范围。1月份的每周一,他们都会使用软毛刷和棉签清洗太和殿里的紫檀雕龙大柜。
  
  “在清洗之后,我们还要按照北方木工的习惯,在柜上进行烫蜡。这一道工序是为了覆盖木材上天然形成的微小管孔,防止水汽进入导致腐烂。但这些柜子实在太大了,而我们的人手有限,因此即使拼尽全力,每天也只能完成一座大柜的保养工作。”屈峰介绍说。
  
  太和殿北面的保和殿和养心殿等殿宇里,也有这样的大柜。此外,在那些曾供皇帝办公和皇室成员生活使用的建筑物里,木器的数量更是多到“令人抓狂”的程度。
  
  “很多人认为太和殿是皇帝上朝的地方,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屈峰介绍说。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活动的场所,使用次数其实很少;在清朝的大部分时间里,皇帝是在乾清宫西面的养心殿接见大臣、办公、读书和休息的。太和殿不是皇帝真正的“办公室”。
  
  屈峰曾对养心殿的文物数量进行过统计,结果发现其中的木质文物竟然超过60件,而且几乎都是用木材中最好的紫檀木、黄花梨木制成。这是因为,除了皇帝办公和休息使用的家具,钟表和盆栽等摆设也需要精心制作的木底座。所以说,清洗和修复整个故宫的木质文物显得尤为重要。
  
  “在清洗之外,我们也会检视木质文物的损坏情况,寻找同样的材料,比如清代造办处的存料,以古代工艺进行修复。”屈峰说。
  
  例如,如果修复人员发现某个木柜柜门上的浮雕出现了缺损,就会记录下来,并分析损坏的成因,同时寻找与此相同的木料。而后,缺损的部位会被精心整形,以最少的损耗修理成相对整齐的形状,并且排除虫蛀和腐烂的威胁。接下来,修复人员就用不会腐蚀木材的鱼鳔胶,将修补的材料粘贴到缺损之处,并根据当年的图纸、故宫中同样形制的文物,或者文物本身的对称设计,手工完成符合历史原状的雕刻。最后,修补的部分也要予以存档,以便告诉后人这件文物的“成色”。
  
  “如果我们完全没有资料确定缺损部位的样子,故宫中也没有同一形制的物品可供参照,那么我们就不能进行修复,直到发现可信的资料才能动手。”屈峰说。
  
  近年来,故宫引入了一些现代设备来辅助文物的修复工作,在木质文物领域也不例外。目前,修复人员会使用专门的探伤仪器来检测木质文物上的缺损,判断是否存在虫蛀和腐烂的情况。同时,随着造办处存料的枯竭,修复人员也会使用锯木机,将特意从南亚和东南亚采购的旧木料切割成合适的板材。
  
  “但最为关键的木工雕刻部分,我们仍然需要手工完成。”屈峰强调。
  
  龙椅需要精心呵护
  
  在今年故宫博物院周一闭馆和开始文物清洗工作之后,最引人注目的事项之一,金漆雕龙宝座——龙椅也迎来了10年来的首次彻底保养。
  
  据故宫博物院研究室老专家徐启宪介绍:眼下太和殿的龙椅从康熙皇帝开始使用,已历时300多年;而故宫1925年向公众开放后的39年里,一直摆放的是袁世凯的“龙椅”,康熙的龙椅被挤到地库里散了架。文物保护专家后来在一间旧库房里发现了真龙椅。
  
  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龙椅实际上是一件巨大的漆器。不仅如此,放置在龙椅后方的屏风,以及龙椅下面的基座,也都是漆器。闵俊嵘所在漆器修复组,就负责维护龙椅。
  
  “由于宝座采用透雕工艺,雕刻精致,九条龙造型复杂,龙身转折部位以及龙鳞、龙须等部位不易操作,需要对其进行初步的物理性除尘,使用软毛刷和吸尘器将表面尘土去除,在部分角落使用棉签去除尘土,这样才能让龙椅恢复其金光灿灿的原貌。”闵俊嵘介绍说。
  
  漆器是以木材或者竹子制作胎骨,再涂漆和雕刻制成的。所以,在清洗包括龙椅在内的所有漆器的时候,工作人员既需要注意漆器上漆面的状态,又要注意它的胎骨的状态。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气温、干湿度的变化,漆器表面的漆层可能会开裂、翘起直至剥落,而它的(木质)胎骨也有可能裂开乃至残损。因此,我们这些技术人员就需要分析每件漆器是否存在损坏,以及损坏的状态,再有针对性地进行修复,比如补足胎骨受损的部分,再以当年的工艺来涂漆。”闵俊嵘说。
  
  现代技术可以为漆器修复提供很多帮助。借助最先进的实验分析仪器,工作人员可以精确判断古代工匠使用了哪种材料为漆器制作胎骨;漆器上的漆,以及将胎骨粘在一起的胶的具体成分,也可以在实验室里化验出来。而后,工作人员就会寻找当年使用的胶的工艺,并使用漆树生产的纯天然漆,调制出满意的效果。不过,具体的修复操作,仍然需要由技术人员手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