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倒下,但仍要提防下一个“大师”
吴晓波的观点其实能代表很多人的心理,他们对科学本身持怀疑态度,更谈上去分辨伪科学,甚至将“伪科学”划为“未知之事”,进而要求对这些事情“要有宽容的能力”。
最近,“气功大师”王林因为卷入了涉嫌谋杀徒弟邹勇的案件之中,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显然,王林“大师”的时代行将结束,然而,笔者也高兴不起来:谁知道会不会有另一个“李林”“钱林”大师冒出来呢?
王林倒下了,但值得思考的一点是,他的影响力是从上个世纪“气功”盛行的年代延续过来的,也就是说,即使到了21世纪,在张宝林、严新等其他“大师”都销声匿迹后,王林仍然可以招摇过市,这或许可以说明,直到今天,中华大地的诞生“大师”的土壤仍在,公众对大师的“迷信”经过包装后,仍然是一种“时尚”。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写过一本非常著名的书,书名叫做《乌合之众》,作者以十分直观的方式,考察了个人聚集成群体时的心理变化,指出个人在群体中会丧失理性,没有推理能力,思想情感易受旁人的暗示及传染,变得极端、狂热,不能容忍对立意见,因人多势众产生的力量感会让他失去自控,甚至变得肆无忌惮。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这样,但这样的人群并不在少数,这些年来,我国的邪教组织一直无法禁绝,不时就有所谓的“大师”出现在媒体上,信众的盲信和盲从就是重要原因。
另外,很多人对一些事物和事件的认知缺乏基本的怀疑和求证精神。在现实中,很多人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经常是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媒体说什么更是信什么。如今,在信息这么发达的时代,谣言依旧满天飞就是这样的原因。对待“气功大师”等这些“神人”,如果仅仅是当作看魔术、杂耍一样欣赏他们的技巧,倒也没错,但是凭此相信他们有“特异功能”,高人一等,并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是完全没有科学常识的表现。
此外,从文化传统来说,中国文化里的“神秘主义”一直非常盛行。孔子教导的“子不语怪力乱神”,神州大地虽然没有诞生西方那样的宗教,但实际上很多人还是相信有“超自然力量”。直到今天,仍然很少有人敢持坚定的科学观点去否定超自然力量,这也给“怪力乱神”留下了兴风作浪的空间。
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在王林倒下后,仍然有知名人士为这种现象进行辩解。比如,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即撰文称,“所有去见王林的人,都是对生命本身有好奇的人,如爱因斯坦所言,他们对人体的秘密和未知之事存着一份探寻的热情。一个国家的智力底线,是社会的宽容能力和理性判断力。”
吴晓波的观点其实能代表很多人的心理,他们对科学本身持怀疑态度,更谈上去分辨伪科学,甚至将“伪科学”划为“未知之事”,进而要求对这些事情“要有宽容的能力”,可以说,在他们心中,科学与骗子之间似乎没有明显的界线。
为了不让下一个“神功大师”骗人、害人,我们能做什么呢?当然,首先是传播科学知识,让普通大众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不再被一些怪力乱神的现象“吓唬”住,上当的几率就要下降很多。
但是,光传播知识还不行,还需要培养民众的科学思维。如果没有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即使是科研人员、学者也免不了进入圈套。在现实中,有些所谓“博士”“教授”听信谣言,上当受骗,皆是因为缺乏科学思维,出了他们本行业就和普通人一样了。
不坚持科学精神,甚至于大科学家也可能误入歧途。比如王林等这些“气功大师”得以封神,上个世纪末我国科学界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是Q先生这样的顶尖科学家站出来支持“特异功能”,直接改变了局势。直到今天,这个教训依旧值得科学界深思。
我们无法杜绝“王林”这样的“大师”冒出来,但是通过科学传播,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培养怀疑和求证的科学精神,或许能大大削弱他们在全社会的影响力,至少不要再闹出上至庙堂,下至商界演艺界争相与其合影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