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私冻肉说起: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
有时候食品安全的风险就在一个很小的细节当中,极难防范。即使食品生产者主观上非常努力,食品生产中也还有偶发事件,有些问题甚至属于人力不可及的范围。
近日,“僵尸肉”相关报道引发的争议沸沸扬扬,逆转的剧情让网友看得目瞪口呆,但也有网友表示,走私冻肉的“年龄”他们并不关心,鉴于走私冻肉可能存在的危害,他们已经把整个冷冻肉都“戒”了,不管是冷冻鸡爪还是冷冻牛肉。
这部分消费心的心情当然可以理解,毕竟入境的走私冻肉不是一个小数目,也确实存在走私肉流向餐桌的情况,走私冻肉当然也可能是健康危害的,比如走私肉可能来自疫区,未经过检验检疫,走私冻肉在仓储、运输途中可能反复解冻、变质,总之,对走私冻肉采取防范的态度是没错的。不过,我们的问题是,因为存在走私冻肉就放弃所有的冷冻肉,这代价是不是太大了?
这些年来,只要有某种食品出现了问题,总有一些消费者声称不再吃这种食品——他们从来不管围绕这些食品的是真问题还假问题,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是全面性的问题还是局部问题,是必然问题还是偶发问题。当然,我不确实这些人会不会完全照做,因为要是这样的话他们已经没有多少食品可以吃了。他们表现出来的姿态很决绝,其潜台词就是:我不接受食品会出问题,有问题我就不吃了。
这就涉及一个问题:食品安全有没有零风险?如果存在零风险,那么通过努力,食品确实应该做到不出问题,但如果不存在零风险,那么我们不管我们是否情愿,都得接受食品安全不时被“曝光”的现实了。
认为食品安全应该“零风险”的人大概是这么想的:食品是人生产的,只要生产者不作奸犯科,不偷工减料,不麻痹大意,监管者不暗通曲款,不玩忽职守,那么食品安全怎么会出问题呢?确实,如果做到以上要求,食品安全问题是要少得多,但这并不能保证食品安全绝不出问题。
食品安全不仅要面对人的因素,还要面对非常复杂的客观环境因素,食品生产的链条很长。从农田到餐桌,空气、土壤、水、微生物都会影响到食品的安全和质量,其中风险点很多,有些是已知的,有些是未知的,有些是可控的,有些是相当难以控制的,比如农作物对土壤中的重金属的吸附,不同种植环境、气候下,不同品种表现很不一样,其对应关系至今也没有完全搞清楚。
即使是看起来“安全”的食品原材料到了生产车间,采用什么样的食品工艺和技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要做到质量稳定、保鲜防腐、保证营养,成本还不能太高,这也要面临很大的挑战,有时候食品安全的风险就在一个很小的细节当中,极难防范。即使食品生产者主观上非常努力,食品生产中也还有偶发事件,有些问题甚至属于人力不可及的范围。
观察这些年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发现问题的原因五花八门,有“镉超标大米”这样的种植环节的问题,也有像“白酒塑化剂”这样的生产工艺中的风险,有“三鹿奶粉”这样的违法犯罪问题,也有“铝超量摄入”这种和饮食习惯相关的问题,其中很多风险点难以预知,或者说要解决它,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总而言之,我们主观上都不希望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但客观上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换个方式我们也许就理解了:我们每天都要出行,出行有没有风险呢?坐飞机可能失事,坐火车可能出轨,坐汽车就不用说,中国每年可能有超过10万人死于车祸,骑自行车或者走路?同样也有被撞的风险。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不出门了呢?显然不是,且不说坐在家里还有地震、火灾的风险,我们能够接受交通运输当中的风险,一是因为这毕竟是小概率事件,二是认为,我们可以尽量控制风险,那些不能控制的,只能由它去了。毕竟,相较于车祸带来的风险,我们出门活动的“收益”明显要大得多。
对于食品安全来说,我们同样需要有风险管理意识,比如掌握一些食品安全常识,能够初步判断哪些类别、来源的食品风险更高,能够衡量风险是大是小,以做出合理选择。比如,如果你担心走私冻品的质量,那么购买大超市经过检验检疫的冻肉一般不会有问题,即使是在其它地方,选择那些中等价格以上的食品,风险也要低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