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和崔永元斗嘴仗,谁才是真正的输家?
文/ 柯观
这场论战极坏的影响之处不只是把转基因问题进一步拖入泥潭,更为要命的是,让万千围观的网民在莫名的戾气 、猜疑中排斥科学 、异化科学。
6月25日,方舟子与崔永元名誉权纠纷案在北京海淀法院一审宣判,认为崔永元和方舟子部分微博均构成名誉侵权,各承担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责任,崔赔偿4.5万,方赔偿4.5万。事后,关于判决是否公正,是方赢了还是崔赢了的口水战又“飙”了起来。
事实上,不管法院做出什么判决,在不同阵营的人心里,恐怕都对方舟子和崔永元“审判”过千百回了,甚至已经对他“判刑”了。从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就能看出,比如反转的人称方舟子为“汉奸”,而看不惯小崔的人则每每讥讽他“抑郁症又犯了”。
在中国,很少有哪个话题能像“转基因”一样,将万千民众卷入一场深不见底的论战,然后撕裂成几个不同的阵营。方和崔的所谓名誉权纠纷,只是这场论战发酵到一定程度的自然爆发——大意就是“我没法跟你讲道理了,只能卖你了”。所以我们应该庆幸,两大门派“华山论剑”的尖峰时刻只是互骂,还没发展到拳脚相加或者用锤子。
而对于他们两个人来说,不管谁身上沾的口水更多一点,可能都不算输家。笔者卑劣地想,大庭广众之下骂战如果会带来亏损,应该早就有人主动撤军或者握手言和了,当然,你也可以说相骂会上瘾。熟谙互联网环境的人应该知道,只要被舆论关注了就没有输家。这不,就连最后的法院判决也貌似打了平手。
谁是真正的输家呢?是那些在意科学和真相的人,以及科学和真相本身。关于转基因的安全问题,原本是一个科学范畴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粮农组织、美国FDA对此都有明确立场,即经过严格评估上市的转基因食品没有安全问题,应该不至于有如此大的分歧;而关于转基因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问题虽然复杂点,也应该在科学的前提下讨论。但是,方和崔之间的论战,科学问题的争辩大部分只是虚晃一枪,揭发、讥讽、盖帽子倒是真枪实弹。
回顾该场争论,其起点就很不靠谱。2013年9月,在中国农大玉米试验基地举行的一场转基因玉米品尝活动中,方舟子作了讲话,此讲话后来被媒体摘出一个标题“应当创造条件让国人可以天天吃转基因食品”,崔永元感觉很受威胁,代表国人勃然大怒。事实上,笔者当天也在现场,方舟子当时讲的是,“应该创造条件让现场支持转基因的人可以天天吃到”。
此后,双方的骂战一路升级。虽然中间也穿插着崔永元去美国调查,制作转基因视频那样可能感人肺腑的剧情,但总体上只是把更多人卷入一场没有规则、不讲逻辑和证据的混战。原本,对于转基因这一科学命题,好的交流方式应该是有理有据有节的——支持者应该理解反对者的担忧在哪,而反对者必须正视支持者提供的证据,双方尽可能的求同存异。但显然,在论战中,双方都失去了耐心。或者说,一开始方舟子似乎想讲点科学道理,但崔永元并不接招。
农业和食品安全很重要,转基因问题很有趣,这是正确的时间里一场很及时的论战,可惜对手是错的。
这场论战极坏的影响之处不只是把转基因问题进一步拖入泥潭,更要命的是让万千围观的网民在莫名的戾气、猜疑中排斥科学、异化科学。方舟子的支持者对民众的理性失望透顶,而崔永元的支持者则惯于挥舞民族主义者的大棒,将审查对象从方舟子扩展到整个从事转基因研发的科学家群体。在一个民众基本科学素养达标数仅为3.27%的社会,对科学展现出如此的不信任,这是匪夷所思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方和崔的论战是认识转基因问题的必经之路,或者说是公民提升科学素养的一个极好的演练场。甚至还可以说,我们不过是在为中国文化中缺乏科学的基因、长久以来不重视科学教育而买单。这样想,也就无所谓输赢问题了。
当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也就不必为方和崔的个人表现而评头论足或耿耿于怀了。毕竟,该付出的社会代价已经付出,该成长的人已经成长,旁观的人也得前进。只是希望当一个有关科学的公共话题出现时,大家能够有所长进,愿意多讲点科学道理,少些讥讽谩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