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红包,别花钱还添堵!
对用户来说,能不能抽中红包,完全是看运气,本来无所谓的,但是,假如你让用户为此额外花费了一份时间和精力,那么用户的心理预期就提升了。这就意味着,你必须以高出一般水平的中奖率,才能让用户满意。
最近,你抢支付宝红包了吗?某天上午10点,支付宝提醒还有10分钟就要抢红包的时候,我正在青年路的某个路口等红灯,红灯好漫长,足足等了9分钟。等到10点整,我忙掏出手机,打开支付宝,准备忙里偷闲地点点红包,可是……竟然是个类似“打地鼠”的游戏!
游戏倒数三秒开始,红包小人出现又消失,消失又出现,我只好靠边停车,专心戳戳戳,戳戳戳。也不知过了有多久,游戏结束了,跳出个弹窗提醒我,没戳到有钱的红包,请下午16点再戳。
后来我在朋友圈发现,戳中红包的人很少,个别幸运儿也只是抽中了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代金券,于是大家纷纷吐槽,很快,各种段子也出现了,被互联网同业们开心地转发。人世间最郁闷的事情莫过于此:钱花了,反而落了埋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觉得是因为设计发红包玩法的时候,忽视了对用户心理的预判。
一个成功的产品,不仅仅是程序员、设计师、产品经理的事,还要注重对用户心理特性的把握。具体到支付宝发红包这件事,想法不错,技术实现也不错,但是忽视了人的心理:对用户来说,能不能抽中红包,完全是看运气,本来无所谓的,但是,假如你让用户为此额外花费了一份时间和精力,那么用户的心理预期就提升了。这就意味着,你必须以高出一般水平的中奖率,才能让用户满意。如果在额外付出了时间精力的情况下,中奖率反而不高,用户的心理评价必然偏低,批评声也就来了。
用户会觉得,我费了好大劲,于情于理也该抽中一个吧。大家想想,如果支付宝发红包像微博那样,只是简单地弹出一个红包,用户点一下,中就中,没中就没中,用户不会有太大反应——反正没费什么事。
所以说,支付宝设计的这个玩法,相当于给自己提出了挑战——亲手将用户满意度的阀值提高了。没错,支付宝只想着做一件好玩的事,没想到不小心给自己挖了个坑。
好在支付宝的应变足够快,13点21分,支付宝钱包发布了一则声明:钱包君从坑里艰难地爬出来向大家道歉了:下午4点将有且只有2500万现金红包!大家抢钱的机会会大大增加!
这则声明发出,支付宝新的压力随之出现:下午4点状况如果没有改善,结果可想而知。还好,他们增加预算、提高中奖率,抹平了用户的心理落差。
下午4点,我都忘了抢着去戳支付宝红包,过了10多分钟才看到支付宝的提醒,打开戳了一会儿,中了一个,1块钱。1块钱,也好过“亚洲游折上折红包5元”,过日子就是积少成多。
有意思的是,这次戳中红包的人,纷纷在朋友圈里晒图。这也是用户心理:好不容易才戳中一个,不显摆一下天理不容。于是,朋友圈到处是红彤彤的截图,这大概支付宝也没想到。
总之,就是抢红包的难易程度和用户期望值高低呈正比,因此,抢红包的难易程度也要和中奖率高低成正比。
前些天,我认识了一位年轻有为的心理学学者、罗兰贝格咨询公司独立董事,他告诉我说,企业在做产品做决策的时候,其实背后都有心理学规律,只不过大多数情况是人们下意识地应用,没有到达理论化、常态化的程度,因此,他所做的,就是将心理学知识和决策相结合,更好地关照人们的心理需求。
提醒大家,做产品时当然活要干得漂亮,但也要格外注意用户的心理反应。可以在推出产品之前进行用户测试,观察各种情况下用户的反应,包括心理感受,如果有问题就要火速修正,同时“跪求大家别骂太狠”。
当然,事实一再证明,对老百姓来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发钱比较管用。换个角度理解,这也可以算是吸引用户,教育用户的投入。很多人下载了支付宝钱包、抢了红包,一旦账户里有了余额,必然想要用一用。只要尝到移动支付的甜头,用户习惯自然就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