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忆北科60年,期望中国在理性和创新中前行

来源:    发布日期:2015-01-05 15:47:01   阅读量:0

  作为一个有60 年科学传播历史的媒体,我们理应站在历史的新基点上,在探索科技领域创新发现的同时,继续承担好科学精神的广泛传播职责

  1954 年3 月7 日,一张名为《科学小报》的报纸,在我们的第一任总编辑刘毓煊先生手上诞生了。这是全中国第一份科学报纸。作者多为郭沫若、华罗庚、高士其、竺可桢等科学名流。当时,毛主席办公室的同志还曾打电话指名要报。

  这张《科学小报》后来更名为《北京科技报》。1978 年7 月1 日,《北京科技报》在曾经停刊之后复刊。1978 年,在北京市科协名誉主席茅以升教授的提议下,《北京科技报》连续举行了六次科学家会议,茅以升为报刊撰写了《架起科学家与人民之间的桥梁》一文。

  复刊后,《北京科技报》记录了中国科技发展史上重要的历史时刻,为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曾经出现了一报难求的局面。

  2004 年,拥有40 万会员的科技工作者组织北京市科协和中国首家上市媒体集团北京青年报集团,强强联手,主管主办新《北京科技报》,新北科报全新改版。由老北科人、北青人和新北科人组成的新团队,有幸承继了这一份光荣的事业,以尊重职业,尊重创造,终生学习,精诚合作为团队文化,传承《北京科技报》的优良传统,融入《北京青年报》的创新精神,不懈奋斗,在21世纪,立志打造中国科普传媒品牌。

  2004 年改版之初,我们从传播效果出发,首先推出“阅读科学也是享受”“科味与人味完美结合”的办报理念,第一次将娱乐科技、享受科技的概念在中国的科技媒体上体现,鲜明地突出科学精神,注重视觉阅读的美感。

  2011 年,改版后的《北京科技报》推出《科技生活》周刊,聚焦民生科普和科技创新,提出“科学还原真相、科技引领生活”,受到核心读者群的肯定。

  此时是2014年岁末,北京科技报社承办了2014年网络科学传播事件“五维空间”奖评选活动,同时设立科学传播创新奖,鼓励个人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与科学传播,并以此方式纪念北京科技报社创刊60周年。

  2015 年,《北京科技报》将与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Popular Science》(大众科学)合作,独家推出中文版,贴近世界,贴近未来。我们还将推出把科学传播和好奇心消费服务相结合的新媒体产品,建设大众参与科普活动的移动互联网入口。

  我们正逐步从一个纯粹平面出版媒体,走向一个拥有视频、音频、新媒体技术、科学展教等多种服务能力的“北科3.0”形态。我们还联合相关企业、媒体和其他社会组织等伙伴,为社会提供各类优质科普资源,极大提升科学传播服务能力。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劳动力红利的逐渐消退,老龄化社会正在扑面而来,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迫在眉睫。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发展,除了推动经济的迅猛增速外,也暴露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食品安全、大气环保、PX项目、核电站、高铁等等,科技在当代社会频频遭到质疑,加上公众整体科学素养水平偏低,部分公众的不理性态度反过来影响科技创新国家建设的进程。

  新媒体的发展,微博、微信的兴起,对信息传播起到了加速的作用,同样也加快了谣言的传播速度。面对大量似是而非的说法,公众也迫切需要权威人士和媒体都能给予科学的解释,避免影响社会稳定。

  有鉴于此,作为一个有60 年科学传播历史的媒体,我们理应站在历史的新基点上,在探索科技领域创新发现的同时,继续承担好科学精神的广泛传播职责,为社会提供有用、有趣、有分量的科学资讯,帮助公众培育理性价值观,提升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

  面向未来,让中国在理性和创新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