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表态不应成为转基因评判的“风向标”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7-31 10:10:46
阅读量:0
“转基因不能一概而论,转基因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袁隆平铿锵有力的这两句话让很多人错愕。媒体普遍以“袁隆平表态支持转基因发展”为题进行了报道,支持转基因人士当然喜不自胜,在他们看来,袁老对转基因的态度一直很暧昧,现在明显偏向了挺转,这无异于多了一个重要的砝码。
反转人士对此言论则有些失望。很多人开始替袁隆平的话“自圆其说”,比如袁隆平只是支持转基因的研发,对商业化还是很谨慎的,袁隆平是受到了转基因利益集团的压力等等;一些极端反转人士则开始骂袁隆平是“两面派”,或者说袁隆平也会犯错之类。更多中间民众则似乎陷入了沉默。
毫无疑问,袁隆平是转基因舆论中很重要又很微妙的一个人物。由于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史无前例的贡献,中国民众对他怀有特殊的感激之情,他那张朴素而沧桑的脸庞早已深入人心。大家普遍认为,袁隆平对于转基因领域是有发言权的,而且不管其他生物领域科学家背景如何,袁隆平是心向百姓的,他的立场是可信的。
这种情势在去年两会后的舆论中表现得尤其明显。2013年3月4日,作为政协委员的袁隆平接受了媒体采访,此后媒体以《袁隆平:转基因食品或影响生育,人民不是小白鼠》为题进行了广泛报道,反转派立即声势大涨,民众也似乎坚定了转基因有害的认识。而科普界则表示惋惜,认为袁隆平的观点并不符合现代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的标准。不过,随后袁隆平就进行了辟谣,“那不是扯淡吗?我根本不是那个意思,完全曲解了我的意思,完全是误导性的报道。”只不过,辟谣的声音报道得不多。
事实上,如果留心袁隆平的动向,他对转基因的态度还是相对明确的。在2010年华中农大研发的转基因水稻获得安全证书时,袁隆平即表示“今后利用生物技术开展农作物育种是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转基因技术是分子技术中的一类,因此必须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业内人士也均知道,袁隆平领导的机构正在研发转基因;甚至媒体热炒的给中央写联名信支持转基因的61名院士中,就有袁老的签名。
从传播效果来说,袁隆平的三两句表态当然要胜过上万字的科普文。转基因毕竟是一个很专业的领域,民众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深入了解,通过一个自己信赖的科学家的表态来作出选择,无疑是合乎情理的。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以这种方式来建立的认知是浅层次的,并不稳定,它也代表不了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之处在于学会如何辨别一个科学观点。对于一个观点,实际上真正能够证明它的只能是“科学证据”。个人直觉、经验都不是证据,科学证据应当是基于可重复的事实。对于转基因的安全评价来说,它的证据则应当是基于严格科学规范进行的可重复实验。而转基因面世后,全世界各机构在近20年里进行了一千多项实验,无一发现其有害,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才得出了“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的转基因食品已通过风险评估并且可能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危险”这样的结论。
对于公众来说,需要培养起基于科学证据来判断事物的思维方式,因为人的立场会变,人可能被收买,而证据不会。对于证据,还应该认识到,单个人的单次实验属于“弱证据”,这种实验可能会有一些因素影响而出现偏差,多家机构的可重复实验更为可靠。公众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去辨别这些实验是否可信,可以去查询像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食品法典委员会这类“科学共同体”的结论,因为这样的结论通常是基于对全世界已有科学研究的整体判断作出的,它未必永远正确,但已经代表了目前人类的最高认识。
以证据来谈论科学问题的思维,不仅适用于转基因问题,而且适用于中药、保健品、辐射、核能等问题。只有大家都基于证据进行讨论,才不会纠结于袁隆平的“风向”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交流规范,不再陷入对人不对事的谩骂,全社会才可能达成更多共识。
反转人士对此言论则有些失望。很多人开始替袁隆平的话“自圆其说”,比如袁隆平只是支持转基因的研发,对商业化还是很谨慎的,袁隆平是受到了转基因利益集团的压力等等;一些极端反转人士则开始骂袁隆平是“两面派”,或者说袁隆平也会犯错之类。更多中间民众则似乎陷入了沉默。
毫无疑问,袁隆平是转基因舆论中很重要又很微妙的一个人物。由于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史无前例的贡献,中国民众对他怀有特殊的感激之情,他那张朴素而沧桑的脸庞早已深入人心。大家普遍认为,袁隆平对于转基因领域是有发言权的,而且不管其他生物领域科学家背景如何,袁隆平是心向百姓的,他的立场是可信的。
这种情势在去年两会后的舆论中表现得尤其明显。2013年3月4日,作为政协委员的袁隆平接受了媒体采访,此后媒体以《袁隆平:转基因食品或影响生育,人民不是小白鼠》为题进行了广泛报道,反转派立即声势大涨,民众也似乎坚定了转基因有害的认识。而科普界则表示惋惜,认为袁隆平的观点并不符合现代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的标准。不过,随后袁隆平就进行了辟谣,“那不是扯淡吗?我根本不是那个意思,完全曲解了我的意思,完全是误导性的报道。”只不过,辟谣的声音报道得不多。
事实上,如果留心袁隆平的动向,他对转基因的态度还是相对明确的。在2010年华中农大研发的转基因水稻获得安全证书时,袁隆平即表示“今后利用生物技术开展农作物育种是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转基因技术是分子技术中的一类,因此必须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业内人士也均知道,袁隆平领导的机构正在研发转基因;甚至媒体热炒的给中央写联名信支持转基因的61名院士中,就有袁老的签名。
从传播效果来说,袁隆平的三两句表态当然要胜过上万字的科普文。转基因毕竟是一个很专业的领域,民众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深入了解,通过一个自己信赖的科学家的表态来作出选择,无疑是合乎情理的。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以这种方式来建立的认知是浅层次的,并不稳定,它也代表不了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之处在于学会如何辨别一个科学观点。对于一个观点,实际上真正能够证明它的只能是“科学证据”。个人直觉、经验都不是证据,科学证据应当是基于可重复的事实。对于转基因的安全评价来说,它的证据则应当是基于严格科学规范进行的可重复实验。而转基因面世后,全世界各机构在近20年里进行了一千多项实验,无一发现其有害,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才得出了“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的转基因食品已通过风险评估并且可能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危险”这样的结论。
对于公众来说,需要培养起基于科学证据来判断事物的思维方式,因为人的立场会变,人可能被收买,而证据不会。对于证据,还应该认识到,单个人的单次实验属于“弱证据”,这种实验可能会有一些因素影响而出现偏差,多家机构的可重复实验更为可靠。公众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去辨别这些实验是否可信,可以去查询像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食品法典委员会这类“科学共同体”的结论,因为这样的结论通常是基于对全世界已有科学研究的整体判断作出的,它未必永远正确,但已经代表了目前人类的最高认识。
以证据来谈论科学问题的思维,不仅适用于转基因问题,而且适用于中药、保健品、辐射、核能等问题。只有大家都基于证据进行讨论,才不会纠结于袁隆平的“风向”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交流规范,不再陷入对人不对事的谩骂,全社会才可能达成更多共识。
重点聚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