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为何越“治理”越严重?
文/贾敏
在出现重度污染天气的情况之下,京、津、冀地区应当摒弃目前“各自为政”的局面,同步启动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
12月10日上午,阳光悄然拨开多日来笼罩在“帝都”上空的雾霾。在位于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的中国气象局大院里一辆尾号为7的汽车已经“被迫停止驾驶3天之久。而在车辆上方,已然覆盖了一层肉眼可见的尘埃。
11月底以来,京津冀地区“霾情四射”,其严重程度与往年相比似乎有增无减。12月7日18时,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将空气重污染应急等级由橙色提升为红色,这也是北京首次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预警规定在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期间,北京启动单双号限行措施。而向前追溯,11月底到12月初,京城出现有记录以来少见的PM2.5峰值。
雾霾此般严重,引发了公众的极大关注。不少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近年来,雾霾为何越“治理”越严重?今年,雾霾又为何如此“猖獗”?
厄尔尼诺年让雾霾更猖獗
12月9日15时许(红色预警生效期间),记者来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拜访了该所的资深研究员王庚辰。
在午后“灯火通明”的室内,王庚辰告诉记者,判定雾霾是否严重的标准不一而足,包括雾霾出现的次数、雾霾出现的时间长度,以及雾霾污染的严重程度等等。
“就雾霾出现的次数而言,今年并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然而就雾霾的污染程度而言,今年,其严重程度的确要比往年更甚。”王庚辰如是说。据他介绍,就雾霾严重程度而言,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污染源以及天气气候因素。
据国家环保局城市环境专家组成员彭应登介绍,2014年到2015年12月10日期间,北京市PM2.5年均排放量均在8万吨左右,与往年相比基本持平,甚至还呈现出了略微有所减少的趋势。因此,不利的气候条件很可能是今年以来京津冀地区雾霾与往年相比更加“猖獗”的重要因素。
王庚辰告诉记者,今年正是最近20年以来强度最强,且时间最长的厄尔尼诺年份之一。
而根据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在厄尔尼诺年当中,发生极端或异常天气气候事件的概率会有所增加,这是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将会导致大气环流形势发生改变,导致其“不走寻常路”,使得极端或异常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上升。
中国气象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朱定真表示,在出现厄尔尼诺事件的年份,北半球一般都会经历暖冬。
暖冬期间,极地冷气团(冷空气)向南伸展的幅度会缩小,相应地,冷空气向南影响到我国,并且给我国带来大风的几率也会减少,容易出现“静稳”天气状况,导致“雾霾”程度加重。这也是为什么比之过去几年,今年雾霾过程显得格外“猖獗”的因素之一。
王庚辰进一步解释说,暖冬期间,冷空气一般势力较弱,容易出现逆温层,即上暖下冷的天气层结,压制在冷空气之上的暖空气如“棉被”一般,使低层空气无法正常流动,处于静止状态,污染物“被迫”密闭于其中。
王庚辰告诉记者,逆温层可以分为很多类,包括“贴地逆温层(逆温层高度大约在200到300米左右);近地逆温层(高度在500到700米上下)以及正常的逆温层(一般在1000米左右)。逆温层高度越低,污染物密度就会越大,尤其在“贴地逆温层”出现的情况下,污染物密度就会更大。
今年以来,冷空气相对较弱,容易出现“贴地逆温层结”,这也很可能是导致2015年至今,雾霾污染程度较为严重的天气气候因素之一。
具体分析今年11月底以来的两次雾霾天气过程,朱定真告诉记者,从气象角度来看,两次雾霾过程产生的原因均是由于大气环流呈东西走向,使北方冷空气被阻挡所致。冷空气缺乏南下的条件,加之近地层受高压控制,气压梯度较小,风力小,因此形成了容易出现雾霾的“静稳天气条件”,容易导致雾霾现身,且雾霾程度有所加重。
此外,高压底部和南侧的偏南暖湿气流又在源源不断地向华北以及黄淮等地输送水汽,进一步加重了雾霾。
朱定真告诉记者,部分污染物颗粒会吸湿增长,进一步降低能见度,加重污染程度。
对此,王庚辰也持同样的观点,他告诉记者。在空气湿度较大的环境之中,污染物气体更加容易转化成为污染物颗粒。在湿度比较高的情况下,举例而言,二氧化硫就更加容易生成硫酸盐,氮氧化物转化为硝酸盐,而这些颗粒物都是较为常见的污染物。
气候变化加重雾霾程度
事实上,雾霾频率增多、程度加重与气候变化有一定关联。据原国家气候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介绍,当下,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
日前,世界气象组织(WMO)在日内瓦发布2015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声明,并分析了2011至2015年的气候状况。声明指出,2015年可能是有记录以来的最暖年份,而2011至2015年也将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暖的5年。
在全球变暖影响下,我国冬季增温幅度更为显著,冬季风减弱,进而导致北方冷空气活动减弱,影响污染物的扩散,促使霾天气增多。因此,全球气候系统的剧烈变化可能对我国雾霾的发生具有部分贡献。
丁一汇告诉记者,如若冬季风的频次减少,强度减弱,就容易产生雾霾天气过程。他告诉记者,部分科学家经研究证实,夏秋季节,海冰的融化速度及融化面积与冬季风的强弱程度有一定的关联。随着气候变暖,夏秋季节北极海冰面积不断减少,到了冬季,由于冰盖面积减少,冷空气的强度也会随之减弱,难以南下抵达我国,雾霾天气出现的频率便会增加。这也是近年来,虽然政府加大治理力度,雾霾污染却“显得”愈加严重的因素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会军等人的研究同样证实,中国东部地区冬季霾发生日数与气候变暖以及北极海冰存在着明显的关联性,“从长期的气候变化来看,在华北、黄淮和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区域,冬季霾发生的年际变化与北极海冰秋季的年际变化的确存在关联。”王会军认为,海冰减少很有可能对雾,尤其是霾的出现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2月1日,NASA公布中国雾霾卫星图灰带从北京向西南延伸
治理灰霾不能靠风吹
对于雾霾治理问题,专家也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王庚辰认为,在当下,当启动空气污染预警时,应当特别注意加大监督以及执法力度,保证严格执行红色预警的条例。
而彭应登则提出,京津冀地区污染通常相互影响,大范围连片出现。北京地区,尤其是北京南部地区受到河北南部部分城市,尤其是廊坊、保定等地外来污染源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在偏南风的作用下),因而,在出现重度污染天气的情况之下,京、津、冀地区应当摒弃目前“各自为政”的局面,同步启动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采用基本一致的应急预案,并逐步形成重污染状态下应急联动的长效机制,才能更有效地减轻污染程度,切实实现区域间的联防联控。
此外,他还提出,大量的化工企业建在中国,在为我国带来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同时带走了廉价的产品和丰厚的利润,留下的则是被污染的环境、纸面上的GDP和大批失去健康的人。“想要降低雾霾污染程度,唯一的路径便是减排。”王庚辰语带坚定,“治理雾霾,不妨从信息公开开始。”
据记者了解,在国外,一家企业如若超标排放,当地环保部门、法院以及媒体都会来找它的麻烦,甚至于一些环保组织、社区乃至企业的员工也会主动监督。在国外,各种因素都在制约企业的排放“表现”。而我国现在还没有形成制约企业污染排放的强大力量,当然这一部分的原因也是因为我们公众缺乏获取环境信息的有效渠道。
作为气象部门的专家,朱定真等人提出在应急状态之下,“治理灰霾,人努力胜于天帮忙”这一观点。他认为,在秋冬季节(即最容易出现雾霾天气的时段),如若发现出现静稳天气的征兆时,气象部门就应当及时发布预警,提醒各相关部门提前采取减排措施,切莫等到已经出现重度污染时再采取临时措施。因为此时,空气中的污染物已不易扩散,只能“等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