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让中国半壁江山泡在水里
今年夏季的雨水似乎格外多,每天早上一睁眼,手机天气APP就开始提示又要下雨了,雨伞成了出行必备用具。
6月中旬以来,我国南方已经出现了今年进入汛期以来第12轮大范围强降雨天气,安徽、江苏、上海、贵州、湖南、江西、浙江等地更是暴雨倾盆,南京民居被淹,四川南江县洪水围城,甘肃遭暴风雨袭击。许多人感慨,全国半壁江山都泡在水里,又到划船出门的季节了。
今年暴雨特别多?
近期大范围强降雨在江安徽等地持续进行,中国气象局统计数据显示,多地降雨量已经打破历史记录,长江支流水位超过警戒,不得不面对“城中看海”的窘境。
与常年同期比较,今年我国东北、江南、华南等地的确降水偏多,南方地区暴雨过程多,间歇短,雨量大,雨带南北摆动频繁。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副主任王遵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今年降水落区相对集中、累计雨量大,江南、华南累计降雨量300~800毫米,广东中部和西北部、广西东北部、江西东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1000~1300毫米,广东阳山局地达1570毫米。而与常年同期相比较,南方地区大部降水偏多2~5成,江南中部、华南北部及贵州中部偏多5成至1倍,局部地区偏多1倍以上。
众所周知,副热带高气压外围通常由于冷空气和暖湿气流交织导致强降雨,据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分析,目前江苏、安徽等地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外围地区,且副热带高压势力强大,冷空气相对较弱不足以使副热带高气压发生较大移动,雨季仍将持续。
同时中国气象局数据也显示,未来几天南方降雨仍将继续。另外,华北、东北等地阵雨或雷阵雨将发展增多,雨季仍将继续。当然,对于北京而言,雨水为我们带来了难得的清新空气,只要不出现极端恶劣天气形成灾害,那么只要出门有“船”、回家有粮,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厄尔尼诺:“怪我咯?”
厄尔尼诺现象是造成许多极端天气的罪魁祸首。近期我国降雨量增多,是不是因为厄尔尼诺呢?答案是:“怪你、怪你、就怪你!”
气象学中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赤道附近(北纬4°到南纬4°,西经150°到90°之间)数千公里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高,继而形成暖流向南流动,使原太平洋东部的冷水域变暖的现象,伴随厄尔尼诺通常出现太平洋沿岸一系列的极端天气和恶劣影响。
早在年初就有NOAA科学家指出,根据厄尔尼诺现象的重要判断指标季节性尼诺3.4区海平面温度的升高,以及太平洋十年涛动指数PDO指数的变化可以推断,今年将是厄尔尼诺年。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通过观测分析,也认证了这一观点,并表示厄尔尼诺现象仍在不断增强中。
丁一汇介绍说,厄尔尼诺现象在我国通常表现为北方暖冬,台风次数减少,夏季则容易出现北方干旱、南方洪涝等现象。
根据中国气象局统计,2014年5月开始的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前期影响表现为2014年登陆我国的台风只有5个,较常年7—8个偏少,8月没有台风登陆。2014年夏季,我国东部主要多雨带在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出现“南多北少”特征。2014/2015年出现暖冬,特别是在1月和2月,全国平均气温均创历史新高。而近期江南、华南一带降水偏多更是印证了这一点。
极端天气的增多可能会进而导致气象灾害的发生,丁一汇提醒我们注意3个年份的气象灾害记录,总结经验教训。一是1972年厄尔尼诺导致引发世界范围大旱,粮食大量减产,水资源严重匮乏,北方城市不得不采用按量用水的节水政策。二是1982年到1983年,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生态失衡引发美州冷水鱼荒,这让科学家们意识到了厄尔尼诺现象的复杂性。第三是1998年50年来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我国长江流域暴发特大洪水,那时“风雨同舟”、“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到现在仍然在流传。
今年南方暴雨已经造成多地积水成涝,城市排水不畅,造成巨大损失。与此同时,华北等地较为干旱,济南市多处著名泉水停喷,这全都是厄尔尼诺现象“惹的祸”。居民和各级管理者应当根据各地天气变化,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挑战。
暴雨中你需要注意这些
许多人认为,不就是下个雨吗,有什么好防范的?但实际上,暴雨是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其破坏程度不可小觑。想必谁都不愿回忆,2012年7月21日那场可怕的大暴雨,截至当年8月6日,北京有79人因此次暴雨死亡。根据北京市政府举行的灾情通报会的数据显示,此次暴雨造成房屋倒塌10660间 ,160.2万人受灾,经济损失116.4亿元。
气象部门对暴雨的预报一般准确度较高,通常会提前发布暴雨预警信号,但是很多人却忽略了每日都在播报的天气信息的重要性,没能提前做好预防措施,不仅财物损失还有可能搭上性命。
在暴雨来临之前,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区,可以因地制宜采取“小包围”措施,如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以免雨水损坏屋内物品,影响正常生活。
家中的电源最好安装在离地面一米以上的安全位置,如果家中积水需要及时切断电源,防止触电。
在积水中行走可以贴近建筑物行走,需要小心窖井和其他坑、洞以免坠入跌伤或溺水,远离建筑工地、危墙等避免砸伤,同时要尽量避开电线、电缆避免触电。
开车外出时也要格外注意降低车速,躲避行人和坑洞,千万不要盲目涉水。在往年的案例中,有不少人由于盲目涉水被困车中,甚至由于车辆进水无法脱身导致窒息死亡。
警惕可能爆发的次生灾害
北京是发生地质灾害较多较严重的城市之一,连续暴雨容易引发泥石流、滑坡、塌方等次生灾害。
据北京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数据,北京市境内已查明的泥石流沟有(705)条,泥石流易发区面积2282平方公里,分布在密云、怀柔、延庆、房山、平谷、昌平和门头沟7个区(县),涉及61个乡镇。(324)条泥石流沟内有68000余人居住,其中受泥石流威胁的人数有11643人,受采空区威胁的人数有3402人。
暴雨季节,家住山区的居民需要保持警惕性,定期观察周围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出行绕过危险地带,必要时可以考虑晚上安排轮流夜值。一旦发生次生灾害不贪恋财物,抓紧时间向安全处转移。
TIPS:
厄尔尼诺是何方神圣?
文/李汀
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厄尔尼诺就是太平洋东部的海水发!烧!啦!在正常情况下,也就是没发生厄尔尼诺时,热带太平洋的海水有个特点:西太平洋的海水比较暖,东太平洋的海水比较凉。但这种“西暖冬凉”的状态并非一成不变,它每隔几年就有可能发生异常:当东太平洋(有时范围扩大到中太平洋)的海水也开始变暖时,我们就说厄尔尼诺来了;而当这个区域内的海水比平时更凉时,我们就说拉尼娜来了。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分别代表了赤道太平洋海温的两种极端状态,每隔几年就大致交替出现——有研究表明周期大约是2-11年,但这个周期并不稳定。不过要注意的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时间尺度都比较长,一般要持续3个月到半年,甚至一年以上。
自1950年以来,全球已经发生过15次厄尔尼诺事件。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是一个多世纪以来最强的一次厄尔尼诺事件,持续了13个月,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升高达到了2.8℃的极高值。这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在全球造成了约2万人死亡、34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一些研究指出,厄尔尼诺对于我国南方洪涝的影响,在其爆发后的第二年会更加明显。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以上仅是“发生几率大大提高”,而非“必然一定”!事实上这些影响都存在“例外”,比如说近50年来,有20%的厄尔尼诺年,我国并未出现暖冬;再比如1997年强厄尔尼诺,东北夏季气温反而升高了。这是因为,厄尔尼诺虽然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强信号,但却不是唯一信号,它的作用是和其它因素一起综合显现的,可能被其它因素累积加强,也可能被其它因素抵消削弱。
尤其在我国,既有长线临海、又深入大陆腹地,幅员辽阔、地形多样,情况就更加复杂难测。能对我国气候产生影响的因素实在太多:季风、青藏高原、海洋、冰雪覆盖、人类活动……不胜枚举,厄尔尼诺只是其中一个而已。我国表现出的气候形态,是所有这些错综交杂的因素,互相对抗和交融后的最终定局。
前段时间,关于“世上最强厄尔尼诺正在形成”的消息在网上传播,不过根据中国气象局的预测,此次厄尔尼诺将持续到秋季,并达到中等以上强度,但不会成为“史上最强”,1998年那个程度的全流域洪涝也不大可能出现,大家不必惊慌。(本文转自“科普中国”)